注唐詩鼓吹
书名《注唐詩鼓吹》
书名 注唐诗鼓吹
作者元好問
版本元刊元印本
分类集部>總集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金元好問編,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註 鼓吹者何?軍樂也。選唐詩而以是名之者何?譬之於樂,其猶鼓吹乎?遺山之意則深矣。中書左丞郝公當遺山先生無恙時,嘗學於其門,其親得於指授者,蓋不止於詩而已。公以經濟之才坐廟堂,以韋布之學硏文字,出其博洽之餘,探隱發奥,人爲之傳,句爲之釋。或意在言外,或事出異書,公悉取而附見之,使誦其詩者知其人,識其事物者達其義,覽其辭者見其指歸,然後唐人之精神情性始無所隱遯焉。嗟夫!唐人之於詩美矣,非遺山不能盡去取之工;遺山之意深矣,非公不能發比興之藴。世之學詩者於是而紬之繹之,厭之飫之,則其爲詩將見隱如宫商,鏘如金石,進而爲詩中之《韶》、《濩》矣。此公(畫)〔惠〕後學之心,而亦遺山裒集是編之初意也耶?公命爲序,不敢辭,謹序其大略如此。至大元年九月十二日,吴興趙孟頫序。 鼓吹,軍樂也。大駕前後,設伇冠百人,其器惟鉦、鼓、長鳴、中鳴、觱栗,皆金、革、竹,無絲,惟取便於騎。作大朝會,則置案於宫懸間,雜而奏之,最聲之宏壯而震厲者也。或以旌武功,而殺其數。取以名書,則由高宗退居德壽,嘗纂唐、宋遺事爲《幽閑鼓吹》。故遺山本之,選唐近體六百餘篇,亦以是名。豈永歌之其聲,亦可匹是宏壯震厲者乎?嘗從遺山論詩,於西崑有無人作鄭箋之恨,漫不知何説,心切易之。後聞高吏部談遺山誦義山《錦瑟》中四偶句,以爲寓意於適怨清和,始知謂鄭箋者殆是事也。遺山,代人,參政郝公書也。吁!三百五篇經删筆之後,得毛訓鄭箋,而六義始大明於天下。漢、魏而下之詩,選於蕭統,得六臣之註,而候蟲時花皆能感人觀聽。若唐詩則寄興遠而鍛鍊精,持律嚴而引用邃,簡婉而不迫,丰容而有度。左轄公三十年歷登顯要,而函情鉛槧,抉隱發藏,必欲覽者開卷瞭然,吟諷蹈詠之餘,由是進於温柔敦厚之教,是亦風遺俗美之基也。歌喜起於虞庭,頌猗那於周廟,又元臣輔治之極功。至大戊申淛省屬儒司,以是編鋟之梓,僕實董其事,工將訖。庸公適以使事南來,命僕序。僕以諸閣老雄文在前,謝不敢,公命至再,用拜手書于編末。是年六月十又八日,蜀西武乙昌謹序。 唐一代詩人名家者殆數百,體製不一。惟近體拘以音韻,嚴以對偶,起沈、宋而盛於晚唐,迄今幾五百年,未有能精其選者。國初遺山元先生爲中州文物冠冕,慨然當精選之筆,自太白、子美外,柳子厚而下,凡九十六家,取其七言律之依於理而有益於性情者五百八十餘首,名曰《唐詩鼓吹》。如韶章譽於廣庭,百音相宣,而靁鼗管籥,實張其要眇也。然選既精矣,而詩人指趣,非學識深詣者莫能發之。今中書左丞新齋郝公以舊德爲時名臣,蚤嘗講學遺山之門。念此詩不可無註,於是硏覃精思,爲之訓釋,詩人出處,皆據史傳,詳著下方。使當時作詩之旨,悉浮游於辭氣之表,而遺山擇詩之意亦從是可見,真天壤閒奇。新齋視爲鄉先生,自童子時,嘗親几杖,得其去取之指歸,恐其遺忘,以易數寒暑之勤,既輯所聞與奇文隱事之雜見它書者,悉附章下,則公可當元門忠臣,其又鄭箋之孔疏歟?公,將種也,父兄再世數人,皆長萬夫,於鼓吹之陪,犦矟之(遵)〔導〕繡幰者,似已飫聞。晚乃同文人詞士,以是選爲後部,寂寂而自隨,無已太希聲乎?其亦宏壯而震厲者,有時乎爲用也。《兵志》有之:『不恃敵之不我攻。』走聞江南詩學,壘有元戎,壇有精騎,假有詩敵挑戰而前,公以元戎握機於中,無有精騎,孰與出禦?走頗知詩,或少數年,使得備精騎之一曲,横槊於筆陳閒,必能劘壘得雋而還。惜今白首,不得從公一振凱也。公由陜西憲長以宣撫奉使河、淮之南,欲序,故燧書此。 新齋郝公繼先註《唐詩鼓吹集》成,既命江東肅政内翰姚公端父爲之序,而屬摰跋于篇末。《唐詩鼓吹集》者,遺山先生元公裕之之所集。公以勳閥英胄,幼受學遺山。公嘗以是集教之詩律,公慨師承之有自,故爲之註。日朝廷更化,公繇參綜廉問之重,將指方岳,宣德澤。予方自湖湘謝病北歸,遇公廣陵,出是集。予伏而讀之。公於是乎不唯篤在三之義,其旁搜遠引,雖專門詞學,華皓鉛槧,有所未遑。迺以宦遊餘暇,採摭奇奥,迄以成書。至於謝豹、紅翠、錦瑟之類,又有得於古者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者,此政博物洽聞之士之所願見也。公方以賢己爲諉,大君子之約於處己而不伐善,若是謙矣哉!予幼讀是集,於一代盛作,蓋嘗神會宫商,耳隱鏜鎝矣。至其趣韻沖適,則甚愛王右丞、韋蘇州;語意超邁,則最喜劉賓客、杜紫微。此言評詩,非註詩也。雖然,以公用功是編之久且深也,何當葛巾羽扇,質此言平山欄檻之閒,其必有所折衷。大德七年倉龍癸卯六月三日,後學涿郡盧摰後序。 案,此元刊元印本,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雙行。板心有字數及刻工姓名。卷首有子昂手書序,刻手極粹,頗有神肖。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清涼山靈志一卷 太行山考一卷 王屋山志二卷 長白山記一卷 幹山志十六卷 幹山志十六卷 鍾山考三卷 盋山志八卷 青龍山志一卷 攝山志八卷首一卷 石城山志一卷 栖霞小誌一卷 栖霞小誌一卷 雲臺山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雲臺山記一卷 雲臺新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鉢池山志六卷志餘一卷 桐橋倚櫂錄十二卷 馬鞍山志一卷 馬鞍山志二十八卷 馬鞍山景物畧二卷 馬鞍山景物畧一卷玉山景物畧一卷 狼五山志四卷 狼五山志四卷 南通州五山全志二十卷 南通州五山全志二十卷 五山志畧一卷 五狼山記一卷 京口三山志十卷 京口三山志十卷 京口三山志十卷 京口三山志十二卷 京口三山志補□□卷 金山志 金山雜志一卷 金山雜志一卷 金山集二卷 金山志二十卷首二卷 金山志二十卷首二卷 金山志八卷首一卷 金山志十卷 金山志十卷 金山志十卷宸翰一卷 金山志十卷續金山志二卷 續金山志二十卷 金山志二十卷首二卷 續金山志二十卷 焦山志八卷首一卷 焦山志十二卷宸翰一卷 焦山志十二卷宸翰一卷 焦山志二十卷首一卷 焦山志二十卷首一卷 焦山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焦山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焦山續志八卷 焦山續志八卷 續修高山志五卷 重刻高山志五卷續一卷 重刻高山志五卷續一卷 招隱山志十二卷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