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庵集
书名《崧庵集》
书名 崧庵集
作者李處權
版本文瀾閣傳抄本
分类集部>別集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李處權撰 處權未冠,始學詩於先君。一日謂處權曰:『三百篇,詩之祖也,六義存也。至《六月》序篇,卒之以「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詩之道豈小補哉?小子識之。』處權再拜,服膺而退。既冠歸洛,則又學詩於鄉先生段處厚約。亦一日謂處權曰:『昌黎公作《荐士》詩,序詩之高下得失裁不一,畫焉而神,疇焉而章,筆焉而信,歌詠焉而莊,皆以自然之天,錯綜經緯,而萬物之變形焉,非特不能不爲之,亦莫之爲而爲之也。然則文,妙物也,以變故奇,烟雲杳靄之有無,江濤出没之恍惚,魚鳥飛潛之下上,晦冥朝暮,姿態呈豁,愈變而愈無窮,兹亦奇已。而文之爲物,實與之俱,爰自鴻荒以還,亦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學者當於此求,外此非吾所知也。』處權敬佩書紳,于今不忘。處權固陋,既不敢墜先君之訓,又不敢負段丈之教,雖覊旅鞍馬,疾病呻吟,拳拳之思,終在是也。昔人所謂『瞑目知深搜,吻動覺苦思』,與夫『鈎章棘句,月鍛季鍊』者,自謂有焉。五十年間作古賦、五古詩三百,律詩一千二百,雜文二百,長短句一百,平生之力盡於此矣,不自知其不可也。異時陽翟陳叔易恬嘗語孫正夫端曰:『恬歸自岷峨,行六千里,復見中州知舊,其氣不衰、文益進者,李巽伯而已。』汪内相藻彦章、程紫微俱致道,皆極力推稱,口之不置,故一時名流勝士,龕然相與。衢守張巨山嵲嘗遺處權書云:『近朱希真報巽伯寄示《夢歸》古賦,文采不减兩漢,字畫遠追晉、宋,當今第一流也。公有此客,顧不佳哉!』處權繇是稍得自信,而其志益確,不知老之已至,身世皆寓於其中,而未始語人,亦難以世俗道也。暇日拾掇次第,粗成編綴,名之曰《崧庵集》。後日有能敦義愛,半夜走緘書,俾作者序而傳之耶?或謂玄尚白,用覆醬瓿耶?則不敢知也。紹興二十有四年歲在癸酉二月旦日,崧庵惰夫李處權跋。 少陵句法出審言,豫章句法出亞夫,有唐若我宋詩人,莫可居二老先。蓋其祖考源流,所由來遠。世父萊陽府君少承家學,尤刻苦於詩。建中靖國間,《送張芸叟帥中山三十韻》有『孝□□羊棗,嘉言問凍梨』之句,浮休撫几嗟賞,以謂發語渾厚,託意微婉,可爲後學模範。自是名重京洛。爲郎拜州,汩汩舊轍,晚節益不偶,至於廢放流離,度隴蜀,入涪陵。逮還故官北歸,下瞿塘、灔澦,泛大江,泝淮、汴,多歷奇嶮,益昌其詩。崧庵兄,世父仲子也。人物高秀,山立玉舉,世父愛之,早付以衣缽。在政、宣時,與陳叔易、朱希真皆以詩名。中更兵火奔迸,遇物托興,亦未嘗一日廢。紹興甲子而後,齒益高,家益貧,用心益苦,句法益老,始與少作不類。暮年頗艱出,故不多見。噫!詩果能窮人,抑窮而後工耶?審如是,則詩固人所忌也。紹興己巳,余與兄合并於武林者逾月。將行,飲餞浙江上,臨分哽愴不忍别,且道家世、斯文之屬。後六年,兄殁于荆州,蓋不復再見矣。諸子流落湖外,遺編斷稿,多爲喜吟咏者持去,心常慊焉。陳君安民惠伯調官中都,因過余溧陽。暇日語長沙佳士有劉氏伯仲,廬陵人,自其先世喜與賢士大夫遊。兄建炎末避地客其家,其調謢甚至。舊所藏詩文頗多,或者久假而不歸,每恨不及鋟版,與吾人共之。因裒輯少日所記,與十數年來摭拾得之於親舊間者四百餘篇,俾惠伯使歸諸劉氏,以滿其好事樂善之意。兄嘗自敘作詩本末,獨幸偶存,較之今所亡者甚夥,而先後亦失次矣。異時復有得焉,當爲别集。處全行年五十,而學益落,雖嘔出肺肝,望古人地位,終不能到。一燈弗焰,愧負識别,慨然雪涕,書所欲言,不文奚辭也?淳熙六年歲在己亥八月望日,弟處全謹跋。 文之由來尚矣,世去古遠,人不克聖,而物之華不可以終祕。梁臺之選,吴興之粹,蟬嫣舄奕,代有作者,燦然珠琲之溢目,冷然笙簫之入耳也。源派雖殊,終會于一。至於枚别諸家,銖考殿最,若十指然,其短長洪纎,卒不可得齊,豈人之有能否,抑其習有工拙與?建安七子,時有所取;李、杜文章,羣兒謗焉。要以其全者責之,故難也。雖然,不更三聖,無以見集成之大;不歷三變,無以知一出於正者之爲粹。然我朝當五季之横流,質窮弗反,承乾棟,絶坤維,推陷廓清之功,與文俱高,崑體雖張,不能柅其駕使勿馳也。於是穆伯長、尹師魯、歐陽永叔輩,爲之導流揚波,而古文篇章始得助而中興,列聖相承,重熙累盛。先正李公淑以文章鳴,爲時宗主,高文大册,煉石五色,天下謂之邯鄲家,雲來礽昆,世載其德不墜。至崧庵乃復以其餘力,游戯翰墨之塲,輩行推高,表表愈偉,而其富且特出者,最見於古律詩,淳淡典雅,一唱三歎,如『融怡帝鄉日,浩蕩天街春』,則鎬京□□□作也;『相逢便論心,已别更回首』,則伐木故□□□:『□將太古意,一洗萬境寂』,真足以見其文之不□作。如杜子美『穿花』、『點水』等句,姑將置之,不肯一吐。其自序以三百篇爲家傳之懿,決非貎得之。端公既標識其次,而綴語編末,不鄙命予。予爲述文章之妙,雖選粹所集,尠有得其全者,獨我朝之盛,庶幾焉耳矣。每歎前輩之於家學守彌謹,如羲、獻書,如班、馬氏史,如專門名家經,如世將用兵行師法,其率履不越至如此。端公方以盛名頡頏斯世,每一語出,意外驚人,是能其家者。今將恢壯圖,挽洪流,鋪張潤色,以復我祖宗之舊,而挈之唐、虞、三代之上。斯文之責,實於此乎在。時宋淳熙庚子,東陽邵驥跋。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玄壇刊誤論一卷 高上神霄宗師受經式一卷 太上洞神行道授度儀一卷 太上洞神三皇傳授儀一卷 正一法文經護國醮海品一卷 元辰章醮立成曆二卷 上清黃書過度儀一卷 洞玄靈寶八節齋宿啓儀一卷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登壇符札妙訣一卷 太上九真明科一卷 洞玄靈寶千真科一卷 伏魔經壇謝恩醮儀一卷 北帝伏魔經法建壇儀一卷 紫皇鍊度玄科一卷 紫皇鍊度玄科一卷 紫皇鍊度玄科一卷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一卷 斗母急告心章一卷 朝真發願懺悔文一卷 玄天上帝百字聖號一卷 道門功課一卷 道門功課一卷 資度早朝科一卷午朝科一卷晚朝科一卷 太上玄門早壇功課經一卷晚壇功課經一卷 玉清贊化九天演政心印寶懺一卷 玉清贊化九天演政心印寶懺□□卷 太上全真功課經二卷 祈神奏格四卷祀先祝文二卷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壇圖式一卷 道家科儀□卷 玄壇牒檄檢目不分卷 太極靈寶祭煉科儀二卷 梵音斗科二卷 文昌先天制儀修建祈禳薦賑醮壇玄科一卷 九天開化文昌筆錄授鍊科儀一卷 九天開化文昌飛鸞養心法懺科儀一卷 九天開化飛鸞祈求嗣祿朝禮科儀一卷 璇璣斡運祈祿求嗣躬行心懺科儀一卷 文昌開化祿嗣祕訣一卷 法言會纂五十卷 法言會纂五十卷 后土法懺科儀一卷 紫光朝謝科儀一卷附音釋一卷 慈悲觀音護道度人寶懺一卷 廣成儀制四十卷 關廟典禮一卷文昌廟典禮一卷 太上濟度章赦三卷 太上濟度章赦三卷 太上濟度章赦三卷 赤松子章曆六卷 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 靈寶淨明院行遣式一卷 天樞院都司須知行遣式一卷 天樞院都司須知令一卷 天樞院都司須知格一卷 太上淨明院補奏職局太玄都省須知一卷 大明御製玄敎樂章一卷 太上三洞表文三卷 萃善錄二卷 諸師真誥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