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齋集
书名《韋齋集》
书名 韦斋集
作者朱松
版本元刊本
分类集部>別集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新安朱松喬年撰;《玉瀾集》,新安朱橰逢年撰 文章之工拙繫乎人,時命之通塞存乎天,天人之適相合也,爲甚難。是以古今負文章之名者,未必得貴仕,而都公卿之位者,又未必以文章顯也。故吏部員外郎韋齋先生朱公,建炎、紹興間詩聲滿天下,一時名公鉅卿交口稱荐,詞人墨客傳寫諷誦如不及。予少時學詩,嘗以作詩之要扣公,公不以輩晚遇我,而許從游。間宿于閩部憲臺從事官舍之東軒,夜對榻,語蟬聯不休,比晨起,則積雨初霽,西風淒然。公因爲予舉簡齋『開門知有雨,老樹半身濕』,及韋蘇州諸生時『列坐共愛風滿林』之句,且言古之詩人,貴衝口直致,蓋與彭澤『把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一關棙。三人者出處窮達雖不同,誦此詩則可見其人之蕭散清遠,此殆太史公所謂『難與俗人言』者。予時心開神會,自是始知爲詩之趣。别去未幾,而公下世。予(幾)〔既〕爲詩以哭公,因求其遺編,伏而讀之,愛其高遠而幽潔,其文温婉而典裁,至表疏書奏,又皆中於理而切事情。迺喟然歎曰:公之於詩文,可謂至矣!今世能言之士非不多也,然淺則及俚,華則少寔,是無他,徒從事於末而不知其本之過也。公幼小喜讀書綴文,冠而擢第,未嘗一日捨筆硯。年二十七八,聞河南二程先生之遺論,皆先賢未發之奥,始捐舊習,朝夕從事於其間。既而所得益深,故發於詩文,自然臻此,非有意於求其工也。使其得通顯於朝廷,施諸潤色,而見於事業,必有大過絶人者。不幸位不嫓德,雖兩入東觀,三爲尚書郎,卒不得以其所長發舒,又不得年而没,天人之難合也如此,可不太息也哉?雖然,人定亦能勝天,故公之嗣子,今南康太守喜能紹公之訓,早踐世科,而益篤志于伊洛之學,安貧守道,深山窮谷之中者三十餘年。明天子用寵嘉之,即其家拜二千石。君懇辭不獲,命强起視郡事,逾年而政成(頌)〔訟〕簡。一旦走介二千里,書抵予曰:『熹先人遺文江西,遂將刊行,而未有序引冠萹首。先友盡矣,不孤之惠,誠有望於門下,敢以爲請。』予覽書悚然,追思東軒之集,恍如隔世,而緒言歷歷猶在。公墓之木既拱,而予蒼顔(色)〔白〕髮摧然,其亦老矣。愴歲月之不留,懍餘年其無幾,爲之感慨不寐者通夕,而病憊廢書,筆力衰退,文不逮意。獨念自少至老,游南康父子間爲最久,相知爲最深,得其父子之賢爲悉,故不敢以不能爲辭。若夫公之詩文,自足以行後而傳遠,豈待區區之鄙言?顧予蚤歲承誨,迨老無所成,迺得挂名集端,以託不朽,其愧且幸爲何如哉!公名松,字喬年,韋齋蓋自號云。淳熙七年夏四月既望,河陽傅自得序。 《韋齋集》,十二卷。宋吏部員外郎新安朱公喬年之詩文也。河内傅安道爲之序,云公嗣子南康太守刻諸江西者也,而未始見之,蓋其版本亡矣。旌德新學告成之明年,性遣校官袁祥求書新安。時吴郡干文傳守婺源,廬陵曹汝舟爲之賓佐。性因寓書婺源,曰:『朱文公之書,在天下所謂家傳而人誦之矣。獨《韋齋集》四方罕見。婺源,文公故里也,必有藏此書者。其爲我購求之。』汝舟以書來報。曰:『干侯之治婺源也,文公故宅。其先墓之爲豪右所奪者,侯皆取而歸諸朱氏矣,仍俾遠孫之居建安曰勳者,來掌祠事。勳以《韋齋集》爲侯獻,侯聞子之求書也,亟以相授之,其有以廣侯之意乎?』性受書歎曰:『侯以州政最江東,至於修復朱子祠宇、墳墓,則非吏之所能爲者,而爲之者惟侯能也。而又不鄙我旌德之人士,幸惠兹文。性不佞,敢不承命。』乃爲繕寫,刻之學宫。竊惟孔、孟之道,至程子而復明,至朱子而大明。夫人有一行之善,一藝之美,未有不本於父兄師友者,而況於道有以參天下之運,學有以紹前聖之統者乎?程太中能知周子,故二程之學繼孟氏;韋齋□友延平,故朱子之學繼程氏,則韋齋之書,學者可不學乎?竊窺韋齋篤志於伊洛之學,其視游、楊、羅、李,孰敢議其先後?若文詞字畫,又於荆公、蘇、黄,皆取法焉,豈不以學之大有,既推原探本而極其端矣,至於曲藝小伎,亦莫不有理而盡其心焉,不專一門,而惟是之從也。文公集群儒之大成,紹周、程之正統,而於熙寧、元祐諸公之是非得失,則未嘗有所偏主焉,豈亦本於家學而然歟?《記》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矣。故書于篇目之末,以就正於婺源云。侯字壽道,延祐初進士高第,累歷州縣,所至有風績。汝舟字德川,以諸生推擇爲吏,性同郡相好也。至元三年丁丑五月五日,後學廬陵劉性謹書。 《玉瀾集跋》曰:英偉豪傑之士,生必有所自來,故其亡也,決不泯泯與草木俱腐。觀玉瀾先生之集,顧不異哉!夫得則喜,失則悲,有所不平則怨刺,此詩人之情也。惟深於道者不然,無入而不自得,先生近之。先生少有軼才,自負其長,不肯隨俗俯仰,厄窮踸踔,有人所難堪,而其節愈厲,其氣益高,其詩閒暇,略不見悲傷憔悴之態,其視富貴利達,真粃糠土苴爾。《春風》一篇,雍容廣大,有聖門舞雩氣象。《感事》三篇,慨然見經世之志。《自作挽歌詞》,齊得喪,一死生,直欲友淵明於千秋,至所謂自我識興廢,於天無怨尤,非深於道者如是乎?嗚呼!以先生之才,使其作爲聲詩,荐之郊廟,發其所藴,措諸事業,何愧古人?百不一售,使後世所以知公者,獨此數十詩而已。悲夫!先生有兄曰韋齋,白首郎潛,不究大用,人以爲恨。其詩淩厲高古,有建安七子之風。韋齋之子南康使君今又以道學倡,其詩源遠而流長,信矣哉!淳熙辛丑仲春望日,梁谿尤袤敬跋。 案,此元刊元印本,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卷中有『鹿原林氏藏書』朱文方印、『蔣絢臣曾經校藏』朱文長印、『是書曾藏蔣絢臣家』朱文方印。案,鹿原,林佶自號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五原廳志稿:2卷 山西省政府村政處清理村財政報告(民國二十二至二十四年) 朝金顶:1本 易通卦騐 增訂殷墟書契考釋:3卷 南呁文稿:12卷 旌孝錄 古今楹聯類篡:12卷;附慶吊雜件備覽:2卷 朱子文語纂編:14卷 說文繫傳:40卷,附校勘記3卷,說文解字韻譜3卷 侯官嚴氏叢刻:5種 宜都記 唐詩別裁集引典備注:20卷 晚宜樓集 尚書疏略:6卷 唐兩京城考校補記:一卷 曝書亭集:80卷 太白國籍問題:一卷 金薤留珍 楚漢春秋:一卷 易經增註:10卷,考1卷 蘇門集:8卷 輞川志:[陝西]:6卷 南林叢刊次集:7種11卷 詩韻檢字:1卷 藝風堂文漫存:3種,12卷 左繡:30卷,春秋經傳集解30卷 李某庵臨周散氏槃真蹟 覆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 五總志:1卷 蠶桑輯要 阿文成公年譜:三十四卷 路史:45卷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水經釋地:8卷 四書典林:30卷 論語集注考證:10卷,孟子集注考證7卷,卷首1卷 石船居雜鈔賸稿(櫃軒筆錄):不分卷 省闈日記:1卷 巴縣志:[乾隆]:17卷,首1卷 知聖道齋讀書跋尾:2卷 上海交換所股分有限公司章程 說文字原:1卷,目錄一卷 四部備要 來安縣志:[道光]:14卷,首1卷,末1卷 王陽明集 犍為縣志:[民國]:14卷,首1卷 殷代社會史料征存:二卷 淵源道妙洞真繼篇:三卷 雜歌謠辭:7卷 啓蒙真諦:2種 賦苑:八卷 新修萊蕪縣志:[康熙]:10卷 御纂七經二百九十四卷 京都三慶班京調:初集至九集,全集 貞松老人外集:4卷,補1卷 三國志考證:8卷 在山草堂詩甲:1卷 味義根齋全書:5種 爵秩全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