袐傳關尹子言外經旨
书名《袐傳關尹子言外經旨》
书名 袐传关尹子言外经旨
作者王夷受
版本元刊本
分类子部>道家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抱一先生門弟子希微子王夷受撰 愚聞三教鼎立於天地間,如三光在天,相須爲明,不可偏廢也。三家經文充府滿藏,其間各有精微極至之書。吾儒六經皆法言,而最精微者,《易》也;道家大藏,亦千萬卷,最精微者,《關尹子書》也。此書之在世,如三光之在三才。然三光雖明,人無眼目,無由見其明;此書雖妙,世無慧質,無由知其妙。故此書雖存,旨昧久矣。傳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信哉!嗚呼!儒更三聖之後,《易》變而爲象數卜筮之書;道歷秦漢而來,《關尹子書》付淮南方術家矣。况乎道隱小成,言隱浮僞。至人不常生,至言不常行,宜乎《關尹子書》祕而不傳於世矣。雖然,天地至靈之氣發而爲文,載道之言,陰有神護,終不可泯,行之有時爾。《易》自孔子之後數千年,至陳希夷始傳心法。今《關尹子書》自老子西遊出關,亦數千年矣,抱一先生始發明此書玄奥。然此書句讀且難,况通其義耶?先生證悟道真,慈愍後學,乃探老關骨髓,述成言外經旨,或因言而悉旨,或轉語以明經,或設喻以彰玄,或反辭而顯奥,或句下隱義,或言外漏機,或指意於言前,或顯微於意外,大率多關尹子言外之旨,故總其多者,目之曰《言外經旨》。是書也,真所謂剖大化之祕藏,增日月之光明,泄大易未露之機,述丹經微妙之旨,即伏羲之本心,盡姬文之神思,探仲尼之精微,究諸聖之命脉,窮諸神之骨髓,顯軒帝之機緘,露老聃之肺腑也。學者得見此書,誠爲不世之遇,豈可不知其幸耶?愚蒙師親授,得悟道真,無以報稱師恩,敬鋟于梓,傳之無窮,使天下後世志道君子得遇此書,言下打發,了悟道真,皆吾師抱一先生無窮之德施也。是書在處,當有神天護持,豈可輕慢耶?學者當藏拜莊誦,如葛稚川可也。故爲之序。有宋寶祐二禩長至日,門弟子希微子王夷再拜炷香謹序。 漢劉向《進關尹子書》:右新書著定《關尹子》九篇,護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劉向言:所校中祕書《關尹子》九篇。臣向校讐太常存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輒除錯不可考,增闕斷續者,九篇成,皆殺青,可繕寫。關尹子名喜,號關尹子,或曰關令子隱德行,人易之,嘗請老子著《道德經》上下二篇。列禦寇、莊周皆稱道家書。篇皆寓名,有章,章皆首『關尹子曰』四字。篇篇敘異,章章義異,其旨同。辭與老列莊異,其歸同。渾質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則,使人泠泠輕輕,不使人狂。蓋公授曹相國參,曹相國薨,書葬。至孝武皇帝時,有方士來,以七篇上,上以僊處之。淮南王安好道聚書,有此不出。臣向父德因治淮南王事得之,臣向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愛黄老清净,不可闕。臣向昧死上。永始二年八月庚子,護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劉向所校《關尹子書》謹進上。 夫道本無名。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既曰無名,而不知其名矣,則不可以言。言也如是,則聖人於道,惟當不立言,不立文字。然聖人欲曉天下後世,苟不强立其名以述其實,則所謂道者將絶學而傳矣。關令尹望雲氣以候老子出關,邀而留之,師其道,而請立言以惠天下後世,則聖人慈愍後學之心至矣。及乎得老子之道,傳五千言之後,乃述是書以曉天下後世,而露五千言之所述之旨。然是道也,不可名言之道也,而是書也,所述無言之言也,則其言豈可以百家窺哉宜乎? 莊子聞其風而悦之,自以其學出於關尹,而稱之爲古之博大真人也。列禦宼亦師之,以傳其道焉。嗚呼!至人不常生,至言不常聞,而關尹之書,自昔以來,祕傳於世,少有知者。聖明之朝,以《莊》、《列》二書名之爲經,而是書不傳,不得上達,使莊、列二子有知,豈不有愧於地下乎?莊子不云乎:『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爲宗,以德爲本,以道爲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今觀是書,則知關尹子咸備四者之道,宜其稱之爲博大真人矣。自清濁兆分以來,未有立言垂訓,顯道神德,至精至微,至玄至妙,如此書者也。葛稚川謂擒縱大道,渾淪至理,先儒未嘗言,方士不能到,惟其尊高也,故淺近者不能窺;惟其廣大也,故孤陋者不能造;惟其簡易也,故該博者不能測。學者望之不及,研之不得,契之不可,咀之無味,捫擷無門,探索無路,甚至指爲異書,以爲出於漢儒之口。噫!是書也,莊列不能言,文程不能道,然其言簡,其義詳,又非重譯之書所可比擬也。關尹聖人,生周末之世,與孔子同時。二聖人皆親老子,故其言間有一二與孔子同者,如『朝聞道,夕死可矣』之類,豈所聞所見亦有同得者乎?今觀是書首篇之言,似發明五千言之旨,而爲《道德經》作傳也。學者當與《道德經》參觀之,庶幾心精神悟於是書矣。若夫因是書感悟之後,而復隨世俗一曲之士輕生誣謗,不生恭敬,侮聖人之言,則其人本以心之神靈者悟是書之旨,必復爲心之不神不靈者昧其性天而隨失其悟矣。是書之靈,必至如是。讀是者,可不若葛稚川愛之誦之,藏之拜之哉!今欲於强名之下,强字表德,故述《言外經旨》。有宋寶祐二年歲在甲寅重陽日,抱一子陳顯微字道再拜炷香敬序。 丹陽葛稚川曰:洪體存蒿艾之資,偶好喬松之壽。知道之士,雖微賤必親也,雖夷狄必貴也。後遇鄭君,鄭君多玉笈瓊笥之書,服餌開我以至道之良藥,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後屬洪以《關尹子》,洪每愛之誦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極者,尊聖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鑑者,心也。匕者,食也。釜者,化也。籌者,物也。藥者,雜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躡飛葉而游乎天地之混冥,沉沉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大海之渺漠,超若處金碧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姦之印,倐若飄鸞鶴,拏亦作怒若闘虎兕,清若浴碧,慘若夣紅,擒縱大道,渾淪至理,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嘗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鑑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遺人者之所言乎?其絶迹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陰陽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廣大?又何如此之簡易也?洪也幸親受之。咸和二年五月朔,丹陽葛洪炷薰敬序。 至元癸巳重陽日,平陽府洪洞縣萬安里龍祥萬壽宫住持提□保真文靖大師冲和子姬致柔於浙西道杭州路梅橋南玉屏福惠觀重新校正,命工刊行。 《揅經室外集》:《關尹子言外經旨》三卷。《關尹子》,《四庫全書》已著録。《言外經旨》,宋陳顯微撰,同時王夷鋟而傳之者,分上、中、下三卷。自一宇以至九藥,莫不詳注而發明之。王夷所謂因言悉旨,轉語明經,設喻以彰玄,反辭而顯奥,或指意于言前,或顯微於意外也。尹喜書本屬依託之册,然在僞書中,頗有理致,顯微經旨,吐屬亦復淵雅,可謂質有其文。 案,此元刊元印本,每葉二十六行,每行二十四字,卷中有『晉府圖書』朱文大方印,阮氏所見即從此本抄出。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百名家詩選(十九) 百名家詩選(二十) 百名家詩選(二十一) 百名家詩選(二十二) 百名家詩選(二十三) 百名家詩選(二十四) 百名家詩選(二十五) 百名家詩選(二十六) 百名家詩選(二十七) 百名家詩選(二十八) 百名家詩選(二十九) 百名家詩選(三十) 百名家詩選(三十一) 百名家詩選(三十二) 皇清詩選(一) 皇清詩選(二) 皇清詩選(三) 皇清詩選(四) 皇清詩選(五) 皇清詩選(六) 皇清詩選(七) 皇清詩選(八) 皇清詩選(九) 皇清詩選(十) 皇清詩選(十一) 皇清詩選(十二) 皇清詩選(十三) 皇清詩選(十四) 皇清詩選(十五) 皇清詩選(十六) 皇清詩選(十七) 皇清詩選(十八) 皇清詩選(十九) 皇清詩選(二十) 皇清詩選(二十一) 皇清詩選(二十二) 皇清詩選(二十三) 皇清詩選(二十四) 歷朝賦格(一) 歷朝賦格(二) 歷朝賦格(三) 歷朝賦格(四) 歷朝賦格(五) 歷朝賦格(六) 歷朝賦格(七) 歷朝賦格(八) 歷朝賦格(九) 歷朝賦格(十) 歷朝賦格(十一) 歷朝賦格(十二) 歷朝賦格(十三) 古文精藻(一) 古文精藻(二) 姚江逸詩(一) 姚江逸詩(二) 姚江逸詩(三) 姚江逸詩(四) 姚江逸詩(五) 姚江逸詩(六) 姚江逸詩(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