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德論
书名《白虎通德論》
书名 白虎通德论
作者班固
版本元刊大字本
分类子部>雜家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漢臣班固纂集 漢、唐書籍,以『通』名者五,惟《白虎通》與《風俗通》行,乃諸儒之所討論,實爲鉅典,而所至缺此板。余嘗持節七閩,如建安書市,號爲羣籍所稡,訪求無有也。今錫學得守平父家藏《白虎通》善本,繡梓以廣其傳,是亦明經之一助,豈小補哉!大德乙巳四月望日,中奉大夫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東平嚴度恪齋題。 《白虎通》之爲書,其來尚矣。羣書中多見其引用,然不知出於何代誰氏之手。考之載籍,始於漢建初中。淳于恭作《白虎奏議》,又《班固傳》作《白虎通德論》,《唐·藝文志》亦載班固等《白虎通義》六卷,此其所自歟?平生欲見其完書,未之得也。余分水監歷常之無錫,有郡之耆儒李顯翁晦,識余於官舍。翌日,攜是帙來,且云州守劉公家藏舊本。公名世常,字平父,迺大元開國之初行省公之子,魯齋許左轄之高弟。收書不啻萬卷,其經史子籍,士夫之家亦或互有,惟此帙世所罕見。郡之博士與二三子請歸之于學,將鏤板以廣其傳,守慨然許之。今募匠矣,求余識於卷首。余謂是書韜晦於世,何止數百歲而已,一旦顯於是邦,殆亦有數而然耶?以郡守之博古廣文,暨諸生之好學,俱可嘉尚,於是乎書。大德九年四月旦日,東平克齋張楷序。 或謂是書中間多有魚魯之嫌,如首篇援《尚書》言迎子劉一事,即《尚書·顧命》。考之『迎』本作『逆』,『劉』本作『釗』,其當時傳寫之誤耶?借曰初得舊本如斯,今既重刊,改而正諸,不亦宜乎?殊不思《大學》以《尚書》、《堯典》『俊德』作『峻德』,《孟子》以《毛詩·烝民》『秉彝』作『秉夷』,誰不知其然?千古至今讀誦,豈無宗工鉅儒者出?蔑有一人敢爲改正。由是觀之,《白虎通》亦猶是也。間有不安,盡從其舊。蓋纂之者班固,漢時人,去古未遠,必有所祖,假借通用,未可盡知。後人未得班固之心,安可輕議班固之述作?儻能知《禮記·緇衣》以『君牙』爲『君雅』、『説命』爲『兑命』之意,則能釋魚魯之疑矣。昔人有云:『讀書未到康成處,安敢高談議漢儒?』觀書者試思之。劉世常序曰:謹按《後漢·章帝紀》曰:『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奏議》。』注云:『今《白虎通》。』又按,《班固傳》曰:『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此書所作之因也。書肆舊嘗鋟木,歲久摩滅,竟亡此集,學者欲見而不可得。邇者朝廷崇尚實學,敬以家藏監本刊行,與衆共之。 案,此元大德大字刊本,每葉十八行,每行十七字,小黑口。卷中有『甲』字朱文方印、『毛扆之印』朱文方印、『斧季』朱文方印、『宋筠』朱文方印、『蘭揮』白文方印、『葉氏家藏』白文方印、『毛氏子晉』、『毛晉之印』朱文兩方印、『毛晉』二字連珠朱文印、『汲古主人』朱文方印。是書見《汲古閣秘本書目》,凡三册,今猶毛氏舊裝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遼史拾遺補:5卷 春秋:26卷,卷首春秋通例彙纂1卷,春秋或問6卷 變鹽法平議 宋拓天發神讖碑 菉竹堂書目:6卷 南西廂記:2卷 廣新方言 天文儀器志略 燕石近禮樂府:1卷 軍器圖說:不分卷 豈有此理:4卷 白田風雅:二十四卷 無長物齋詞存:5卷 風雨雞聲集:2卷 竹汀先生日記鈔:3卷 中西回史日曆:20卷 拳教析疑說 新刻鍾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20卷,100回 暨陽東安古唐陳氏宗譜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 江蘇海塘新志:8卷,卷首1卷 江北運程:40卷 積學齋叢書:20種 敷文鄭氏書說:1卷 庚子海外紀事:4卷 鄭氏家譜:[桂林]:不分卷,附抑遇軒主人年譜1卷 南漳子:二卷 藕船題跋:二卷 大乘法界無差彆論疏領要抄科:一卷 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四卷,附錄一卷 直隸灤州礦地有限公司第二屆帳畧 草木疏校正:2卷 經籍舉要 寶通賢首傳燈錄:2卷 正字略 玉塵新譚:三十四卷(清言十卷偶記八卷耳新八卷雋區八卷)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578 袁侍郎奏稿:1卷,列傳1卷 晉畧:66卷 洛陽名園記:一卷 靖康稗史:7種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四卷 司馬文園集 春秋三傳讞:22卷 圜容較義:1卷 箧衍集:12卷 續碑傳集:86卷,卷首2卷 益古演段:3卷 類林新詠:36卷 春秋緯元命苞:二卷 省軒考古類編:12卷 風月廬詩稿:1卷 徐僕射集:一卷 易象鉤解:4卷 左傳事緯:4卷 纑塘集:1卷 嶺海焚餘:3卷 二十四史:三國志65卷 督河奏疏:10卷 漢學商兌: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