飮膳正要
书名《飮膳正要》
书名 飮膳正要
作者忽思慧
版本元刊元印本
分类子部>譜録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忽思慧撰 臣聞古之君子,善脩其身者,動息節宣以養生,飲食衣服以養體,威儀行義以養德。是故周公之制禮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飲食,各有其官,皆統於冢宰,蓋慎之也。今上皇帝天縱聖明,文思深遠,御延閣,閲圖書,旦暮有恒,則尊養德性,以酬酢萬幾,得内聖外王之道焉。於是趙國公臣常普蘭奚以所領膳醫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以進,其言曰:『昔世祖皇帝飲食必稽於本草,動静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貽子孫無彊之福焉。』是書也,當時尚醫之論著者云:『噫!進書者可謂能執其藝事,以致其忠愛者矣。』是書進上中宫覽焉,念祖宗衞生之戒,知臣下陳義之勤,思有以助聖上之誠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兹舉也,蓋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厚,豈有加於此者哉!書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傳勅命臣集序其端云。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聞《易》之《傳》有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之大德,不過生生而已耳。今聖皇正統於上,乾道也,聖后順承於中,坤道也。乾坤道備,於斯爲盛。斯民斯物生於斯時也,何其幸歟?顧颺言之,使天下後世有以知夫高明博厚之可見如此,於戲休哉!天曆三年五月朔日謹序,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直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脩國史臣虞集譔。 伏覩國朝奄有四海,遐邇罔不賓貢,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風土有所未宜,或燥溼不能相濟,儻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㮣於進獻,則食之恐不免於致疾。欽惟世祖皇帝聖明,按《周禮.天官》有師醫、食醫、疾醫、瘍醫,分職而治行,依典故設掌飲膳太醫四人,於本草内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須精製,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適中,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注於曆,以驗後效。至於湯煎瓊玉、黄精、天門冬、蒼术等膏,牛髓、枸杞等諸珍異饌,咸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聖壽延永無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寶位,國事繁重,萬機之暇,遵依祖宗定制,如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進加日新,則聖躬萬安矣。臣思慧自延祐年間選充飲膳之職,于兹有年,久叨天禄,退思無以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是以日有餘閑,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并日所必用穀肉菓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爲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寫。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閒之際,鑑先聖之保,攝順當時之氣候,棄虚取實,期以獲安,則聖壽躋於無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澤矣。謹獻所述《飲膳正要》一集以聞,伏乞聖覽。下情不勝戰慄激切屏營之至。 天曆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中奉大夫太醫院使臣耿允謙、奎章閣都主管工事資政大夫大都留守内宰隆祥、總管提調織染雜造人匠都總管府事臣張金界奴、資德大夫中政院使儲政院使臣拜住等校正,集賢大學士銀青榮禄大夫趙國公臣常普蘭奚編集。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天地合氣,人以稟天地氣生,並而爲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爲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藏,五藏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蓋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厭精,鱠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餁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欲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藥以防命,蓋以藥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穀肉菓菜,十養一儘之,無使過之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温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姙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食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不瘥,然後命藥。』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攝生之法,豈不爲有裕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七錄齋文集近稿四卷詩稿三卷館課一卷 張天如詩一卷 七錄齋近集十六卷 七錄齋集六卷 七錄齋集六卷 七錄齋別集二卷 七錄齋文集近稿四卷 七錄齋集六卷論畧一卷 七錄齋集六卷論畧一卷 七錄齋集六卷論畧一卷 七錄齋文集論畧二卷續刻六卷別集二卷 江止庵遺集八卷首一卷 江止庵遺集八卷首一卷 江止庵遺集八卷首一卷 江止庵遺集八卷首一卷 江止庵遺集八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史忠正公文集九卷首一卷 史閣部文集六卷附錄一卷 史道鄰先生遺稿三卷 史閣部遺集不分卷補篇一卷 史忠正公尺牘一卷附錄一卷 衛紫岫詩一卷 祁忠敏稿五卷(在籍公疏稿、按吳請留州守疏稿、居官要類稿、翁賢書思貽先生贊、公私雜稿各一卷) 祁忠惠公遺集十卷商夫人錦囊集(香奩集)一卷未焚集一卷祁奕喜紫芝軒逸稿一卷 遠山堂詩始不分卷 遠山堂詩集十卷 祁幼文詩一卷 祁忠惠公遺集十卷補編一卷 祁忠惠公遺集八卷 禱雨文一卷 遠山堂文稿一卷 遠山堂尺牘(在里尺牘二册、致仕婦里尺牘、致方外尺牘、致兄及戚僕尺牘各一册) 撫吳尺牘不分卷 遠山堂尺牘不分卷 按吳尺牘不分卷 里中入都尺牘不分卷 里中尺牘不分卷 都門入里尺贖不分卷 林居尺牘不分卷 莆陽尺牘不分卷 莆陽稟牘不分卷評語不分卷雜錄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