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索隠
书名《大衍索隠》
书名 大衍索隠
作者丁易東
版本文瀾閣傳抄本
分类子部>術數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丁易東撰 《原衍敘》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五十,先儒於此每失之鑿,獨朱子以五乘十之説近之。至於四十有九,率不過歸之虚一而已,未有得夫五十數與四十九之全者,予竊病焉。比游浙右,有謂邵子《先天》兩儀、四象、八卦,合四十九,所虚之一,是爲太極。其説雖異先儒,要無牽合傅會之病。予始以爲大衍之説不過此耳。徐而思之,則於《易》中天地五十五數尚有未合,固已疑之。未幾復得河南楊氏《大衍本原》,謂四十九與五十皆天地之數,各再自乘,而以中數自乘除之者,始知四十九真爲四十九,五十真爲五十,非强合之也。噫!楊氏之説似矣,然其爲數,必再自乘,又以中數除而後得,雖無牽强,頗非簡易,未必聖人作《易》初意。嘗以管見求之,亦既得其説之一二矣,而猶以爲未也。思之思之,一旦豁然,若有遭於神明之通者,然後知五十、四十九皆天地之數,合而衍之,其耦其奇,自然而成,至簡至易,而四象之奇、之策,三百八十四爻,以成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數,胥此焉出也。嗚呼!何其數之神如此,妙如此,契合如此,而古人曾未之及耶?抑嘗有知之者,而其説不傳耶?是未可知也。或曰:『若子之説,則聖人作《易》之初意,果在是,而他説可廢耶?』曰:『《易》道無窮,識見有限。聖人作《易》,取此四十九、五十之數,以神蓍卦之用,而天地人物之理無所能逃,豈予之淺見,遽可以盡聖人之本心乎?且予方其得以五衍之之説也,固未知以數乘除之説也,方其得以數乘除之説也,又未知有合而衍之之説也,安知後之學者其説有不出於予之上者乎?若但以先儒之説病予,則咎雖有所不辭,理亦當仁不讓云。』名《原衍》。武陵丁易東敘。 《翼衍敘》曰:大衍數用,余嘗深思而得其説者凡三:以天一至地十,合而衍之,此一説也;以《河圖》、《洛書》,五而衍之,又一説也;以《河圖》、《洛書》乘數,再自乘而除之,又一説也。以三者校之,則前圖最爲簡易明白,一見可曉。意聖人作《易》之初,或取諸此。後二説非不可取,然以五衍之之圖,《河圖》止得五十,《洛書》止得四十九,離而爲二;以數自乘之圖,雖可以得聖人用四十九而不用五十之意,而其説艱深,非精於數者不能遽曉焉。蓋天地之數,無所不通,無往不合,特以精藴分之,則前圖乃《易》之精,而後之二説止《易》之藴焉耳。余既列前圖爲《原衍》,而二説亦先儒所未及,故不忍棄置,復爲此編,且以《先天》八卦、《洪範》九疇之合大衍者列之,而《洛書》之變終焉,名《翼衍》。武陵丁易東敘 《稽衍敘》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先儒説者各自名家,未見有一定之論。如王弼,如孔穎達,類皆言理而不言數。自《乾鑿度》而下,余得而攷之者凡五十七家,其言數也,非不可通,率多牽合傅會。余既成《原衍》、《翼衍》二書,懼學者迷舊説而昧其指歸也,復敘次諸家之異,折衷而爲是編,名《稽衍》。武陵丁易東序。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蜃樓外史四十回 法院編製法不分卷 板橋詩鈔三卷詞鈔一卷道情十首板橋題畫一卷板橋家書一卷 華盛頓傳八卷七十六章 儲選古文七種 日知錄刊誤兩卷續刊誤兩卷 典匯十二卷 玉函山房輯佚書六百三十四種七百四十九卷附目耕帖三十一卷 嶺南三大家詩選二十四卷 御製耕織圖不分卷 南宋襍事詩七卷 字彚十二集首一卷韻法直圖一卷韻法橫圖一卷 揚州水道記四卷 浙西水利備考不分卷 三國志六十五卷 禮經校釋二十二卷 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古本歷史大方網鑑補三十九卷首一卷 醫貫六卷 歷代名人畫譜四卷 說文解字十五卷 亭林雜錄一卷 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十宗略說一卷 共賞集初編一卷二編一卷附一卷 太素齋詞鈔二卷 [浙江鎮海]蛟東胡氏重修宗譜四卷 聖諭十六條附律易解 玉山草堂集三十卷 韻藻述五卷 三十六春小譜四卷 嘉祐集二十卷 爾雅註疏十一卷 十三經集字摹本不分卷 廬山志十五卷首一卷 中國文學指南二卷 繪圖新出情天劫小說一卷 玉臺新詠十卷 [同治]永綏直隸廳志六卷 春秋左傳釋人十二卷附錄一卷 兩漢紀六十卷 唐丞相曲江張文獻公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千秋金鑑錄五卷 覺世格言一卷 小學類編六種附一種 桑緣一卷 紀效新書十八卷首一卷 小重山房詩詞全集三十二卷 列子八卷 永嘉叢書十三種 十子全書 說文解字斠詮十四卷 誠齋易傳二十卷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 二知軒詩鈔十四卷續鈔十八卷 書經輯解十三卷首一卷 繪圖繡像烈女驚魂傳四卷 姚鏡塘先生全集十卷 佩文韻府一百六卷 圖注難經脈訣 文心雕龍十卷附詩品三卷書品一卷尤射一卷 國朝院畫錄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