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博士備論
书名《何博士備論》
书名 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
版本述古堂鈔本
分类子部>兵家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何去非撰 元祐四年正月日,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蘇軾狀奏:右臣伏見左侍禁何去非本以進士,六舉到省。元豐五年,以特奏名,御廷唱名,先帝見其對策,詞理優贍,長於論兵,因問去非,願與不願武臣官,去非不敢違聖意,遂除名班殿直武學教授,後遷博士,今已八年。嘗見其所著述,材力有餘,識度高遠,其論歷代所以廢興成敗,皆出人意表,有補于世。去非雖喜論兵,然本儒者,不樂爲武吏,又其他文章無施不宜。欲望聖慈特與换一文資,仍令充太學博士,以率勵學者,稍振文律,庶幾近古。若後不如所舉,臣等甘伏朝典。謹録奏聞,伏候勅旨。奉聖旨特授承事郎,依舊武學博士。 元祐五年十月十八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軾狀奏:右臣自揣虚薄,叨塵侍從,常求勝己,以爲報國。恭惟先皇帝,道配周公,言成典謨,雲漢之光,藻飾萬物,而臣子莫副其意。蓋嘗當食不御,有才難之歎。伏見承事郎徐州州學教授何去非,文章議論,實有過人,筆勢雄健,得秦、漢間風力。元豐五年,以累舉免解,答策廷中,極論用兵利害,先帝覽而異之,特授右班殿直使教授武學,不久遂爲博士。臣揆聖意,必將長育成就,以待其用,豈特以一博士期去非而已哉!而去非立志强毅,不苟合于當時公卿,故莫爲一言推轂成就之者。臣任翰林學士日,嘗具以此奏聞,乞换文資,置之太學。雖蒙恩换承事郎,而今者乃出爲徐州教授,比于博士,乃似左遷。非獨臣人微言輕,不足取信,亦恐朝廷不見其文章議論,無以較量其人。謹繕寫去非所著《備論》二十八篇,附遞進上,乞降付三省執政考覽。如臣言不謬,乞降一官職。非獨以取羅逸才,風曉士類,亦以彰先帝知人之明,一經題目,决無虚士。書之史策,足爲光華。若後不如所舉,臣甘伏朝典。謹録奏聞,伏候勅旨。 黄氏手跋曰:丁丑仲秋,湖賈以閩中所刻書數種求售,此《何博士備論》其一也。書爲浦城祝氏留香室開雕,首載《四庫提要》,末有祖之望跋,謂鈔自翰林院所藏《四庫》副本。取對此,大段相同,字句間有異耳。餘書亦皆閩中人著述,開雕於嘉慶辛未。以道遠不通交易,賈人偶得,詫爲奇貨,未之收也。後書賈願以他書相易,率歸之。聊記于此。復翁。 又曰:《何博士備論》四卷,載《直齋書録解題》别集類,此本偶得諸郡故家,通二十六篇,不分卷,未知全否?因其爲穴研齋繕寫,珍之。先是,收得穴研齋繕寫諸書,初不知爲誰何并所鈔時代先後。惟陸游《南唐書》爲虞山錢遵王藏書,則在遵王先矣,他爲宋人説部各種,總得於松江故宦家。有賈人知其由來,謂出於康熙朝明相國家。是亦古物,此册又在郡中故家,三次搜羅,共十餘册,惜紙張大小未能一律,裝潢各仍其舊可耳。乙亥夏仲,復翁。 錢氏手跋曰:博士雅好談兵,致授右職,可謂才人之不幸矣。文忠兩表,推薦不遺餘力,其爲國不敝賢之美,千載之下,猶足令人慨慕。讀其論,固非漫然無識、好爲大言欺世者流,無怪乎文忠之傾倒若是也。《備論》載陳伯玉《書録解題》作四卷,更有集二十卷,惜今已不傳矣。此本爲芙川張君所藏,不分卷第,是明時抄録合异耳。就余所見,如《奉天録》及足本《霏雪録》,皆不分卷。明人每坐此病,不獨抄本爲然,刻本亦間有之,使人不得見原書面目爲恨。倘得古本頓還舊觀,豈非一大快事乎?道光十有四年甲午六月二十三日,錢天樹識。 無名氏手跋曰:《何博士備論》,余昔曾得遵王本,鈔寫一本,今歸席子巽茂才處。又見一舊鈔,多《鄧禹論》一篇者,曾將留香室新刻彙校一過。此本復翁跋云:『大段相同,惟句字間有少异。』信然。新刻所异者多在『夷』、『虜』、『戎』、『狄』等字,及《晉論》下中『夫先王之制夷狄也』一段文字五十餘字不同,此皆出自館臣删潤,于《四庫》體例宜然。考六朝諸史,索虜鳥夷,南北互相指斥,雖語涉偏謬,然國自爲史,亦當日史臣之例,其文至今未能易也。此書雖有新刻,其舊抄自足可珍,第穴研齋究未詳誰氏耳。道光辛丑冬嘉平朔,八十拙叟呵凍書。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孔子集語二卷 孔子集語十七卷 孔子集語十七卷 聖蹟圖不分卷 中庸衍義十七卷 曾子家語六卷 曾子家語六卷 曾子註釋四卷 孟子二卷 增補蘇批孟子(校補蘇氏硃批孟子)二卷年譜一卷 增補蘇批孟子二卷孟子年譜全帙一卷 載詠樓重鐫硃批孟子(蘇老泉批評孟子真本)二卷 載詠樓重鐫硃批孟子(蘇老泉批評孟子真本)二卷 孟子正義三十卷 孟子正義三十卷 孟子正義三十卷 標孟(新安汪謙子先生批點孟子)七卷 荀子二十卷 荀子二十卷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荀子二十卷 荀子二十卷 荀子二十卷 荀子補注二卷 禮記十卷 禮記集說三十卷 大戴禮記補註十三卷敍錄一卷 大戴禮記解詁十三卷敍錄一卷 禮記節本十卷 禮記二十卷 禮記二十卷考證不分卷 禮記二十卷考證不分卷 檀弓一卷 禮記十卷 禮記十卷 禮記陳氏集說十卷 奎壁禮記十卷 禮記十卷 禮記(禮記集說)十卷 禮記集說十卷 宏道堂禮記體註全本十卷 禮記十卷 禮記十卷 禮記十卷 禮記質疑四十九卷 禮記質疑四十九卷 讀禮說三卷 五倫書六十二卷 新纂門目五臣音註揚子法言十卷 漢儒通義七卷 新書十卷 新書十卷 潛夫論十卷 潛夫論十卷 新纂門目五臣註揚子法言十卷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揚子法言十卷 說苑二十卷 文中子中說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