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祐臨安志
书名《淳祐臨安志》
书名 淳佑临安志
作者施諤
版本舊抄本
分类史部>地理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施鍔撰 張氏金吾曰:原書卷數無考,今存城府、山川兩門,自卷五至卷十,凡六卷,題稱《臨安志》,無『淳祐』字樣,亦無撰人名氏。伏讀《四庫全書總目》云『周淙創爲《臨安志》,其後淳祐間施鍔、咸淳間潛説友歷事編纂,皆有成書。今惟潛《志》尚存鈔帙,周、施二《志》已無傳』云云。是書所載事迹,至淳祐止,稱理宗爲『皇上』,其爲施《志》無疑。序述簡雅,徵引該洽,所引《祥符圖經》,宋代已佚,藉此得稍存崖略。遺文逸詩,多有《咸淳志》所未載者。書雖殘闕,亦足爲考證之資也。 《城府小序》曰:自古圖諜所載,郡國必繫之於山,蓋陵谷之變遷不常,而城邑之更易亦異。山則終古表立,而考論輿地者,恃以爲識焉。錢塘舊治武林山,猶云逼江,則今之湖固與江通也。華信作塘,乃徙平地,則已漸爲陸矣。若沙河、漾沙坑與所謂壩頭之類,皆古水所及也。隋代始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嘗慨然求所謂柳浦者,已不可攷,而依山所築,則今之鳳凰山也。治前武林山,治後鳳凰山,兩山之間,昔水今陸,豈非天所以啟神明之隩乎?厥今『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巍巍煌煌,不可尚已。抑嘗聞長安之都,八街九陌,相爲經緯,中爲馳道,無得輒行,而左右升降有上下之别,是知壯麗以重威矣,亦知京兆爲郡國首矣。然馬(瘳)〔廖〕歷舉高結、大袖之謡以爲難,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周良有言:『尚方今造一物,小民明已䁹睨;宫中朝製一衣,庶家晚已裁學。』然則所謂爲四方極、爲郡國首者,要必有在。而天造地設,以成神臯盛大之勢,已非一時一世所積,又如是其不易然也,故具論之。敘城府第三。 《山川小序》曰:蓋嘗登天目山憑仙壇石屋,見山皆西南馳,雙溪並趨而合於灊縣,岝㟧似少駐,回望天目曾雲中,如沉雄古大將按轡。其後山大勢不可遏,少決驟已抵臨安縣大官山者,直培塿耳。循而至九鏁山,蓋略爲盤礡,環以天柱諸峯,若蹔止息者。已而矗赴餘杭,下武林靈隱山,始韶秀而山於是左右分。北高峯左轉,抵葛嶺下,標以保叔塔;右轉一支,挾南山,標以雷峰塔。二塔爲西湖門户,而山特派起,爲南高峰,揵以八蟠、慈雲諸嶺,翼爲七寶、鳳凰山,昂頭布尾,若翔而集。前界大江乃止。吁!亦誠異矣,猶未爲異也。又嘗自黟、歙諸山循行,括蒼、天台皆魁岸嶄特,至沃州下嶀、嵊,山漸平衍,薄雲門、會稽,浸以鏡湖,纔少舒暢,文巒細巘靡靡,至西陵所謂越王山者,旁率諸山咸聳,亦界江而止。吴、越兩山於是相主賓,而淛河衡貫焉。然後瞿然嘆曰:山川無情也,而天以是爲巧,天非能巧也,而氣以是爲會。然則氣之所會,天不知其爲巧,山川不知其爲情,彼大行、黄河、嵩洛、雍渭之勢,可坐想也。夫杭之山川,其美衆矣,大較當以是觀之。敘山川第四。 黄氏手跋曰:今歲夏秋之交,賈人從乍浦韓氏得書數百種,盛稱中多舊志。書大都皆余所有,不復過問,惟相傳有《臨安志》六卷本,余甚疑之。蓋《乾道》則太多,《咸淳》則太少,遂就賈人處索觀。其書卷中所志淳祐而止,余曰是必施諤《淳祐志》也。賈人初不知,因余言遂信之。擬與交易,云已售出,惜未歸之。頃晤簡莊,知是書在彼,是外府之藏也,當倩胥録其副。一時同人賦詩紀事,簡莊倡而兔牀與余和之,詢爲蓻林佳話云。己巳季冬十有一日,復翁書於石泉古舍。 陳氏手跋曰:吾杭在南宋,建都爲臨安府。其志凡三修,一爲乾道時周淙譔,一爲淳祐時施諤譔。《四庫書目提要》作『施鍔』,杭堇浦、厲樊榭咸淳志跋作『施鍔』,今黄蕘圃與余定作『施諤』,一爲咸淳時潛説友譔。《乾道志》十五卷久佚,同郡孫晴厓從都下得宋槧本,止三卷,余曾録副本。《咸淳志》百卷,秀水朱竹垞從海鹽胡氏、常熟毛氏先後購得宋刻八十卷,又借鈔十三卷,尚缺七卷,後歸吾鄉馬氏道古樓收藏,錢塘吴繡谷購鈔其半。繼而竹垞孫稼翁又以宋槧十七册售于同郡趙氏小山堂。趙氏復從吴本補録其餘,未及裝整,即歸王氏寳日軒,又轉歸于吴氏存雅堂。乾隆三十八年正月,歙鮑緑飲從平湖高氏得宋槧本二十二册,中間節次缺失,而盡于八十一卷,每册有『季滄葦』圖記。據緑飲跋云内第四卷至九卷,實季氏補鈔,中偁理宗爲『今上』,應是施愕《淳祐志》羼入,餘二十册,紙墨精好,較勝趙氏本,而六十五、六兩卷,又竹垞所未見也。因折去季氏補鈔施《志》六卷,就趙本補録,通得九十五卷。未幾,歸于吾鄉吴氏拜經樓。餘姚盧氏抱經堂嘗從吴氏借鈔,今爲余所得者也。近客吴中,有持書自來者,云平湖韓氏出售中有《臨安志》四册,因與黄君蕘圃亟取觀之,書凡六卷,所列山川、城府二門,雖編爲卷一至六,然前尚有缺卷,其紀載至淳祐十一二年止,避諱亦僅及理宗,其爲《淳祐志》無疑,殆即從季氏本轉録者,乃以厚價收之。攷《直齋書録》、《文獻通考》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録,而施之字里出處亦未詳明。其時知臨安府事者爲趙與(⺮x匞心),志中備載其建置倉敖、設育嬰堂、濬西湖、開運河諸善政。按《宋史》云,與(⺮x匞心)所至,急於財利,幾於聚斂之臣。而盧熊《蘇州府志》偁其知平江,適郡中饑,分場設粥,全活數萬人,再守郡,行鄉飲射禮于學宫,復修飾殿堂齋廬,廣弦誦以嚴教養,弟子爲立生祠。熊之言當有所受,則志亦未心虚譽,兼可以證史傳異文。書雖不全,良足寶貴,遂與乾道、咸淳二《志》共藏,目爲『宋臨安三志』,并賦詩紀事。嘉慶十有四年冬十有二月,海寧陳鱣書。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式馨堂詩前集十二卷、後集八卷、詩餘偶存一卷 孝子傳 元謀縣一卷 史記鈔 鄭端簡公徵吾錄二卷 板橋題畫一卷 蟯夢春紅詞一卷 論語孔氏訓解十一卷 生經五卷 蠶经一卷 彭文憲公筆記一卷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附考證 庸言 在官法戒錄四卷 宋提刑洗寃集錄五卷聖朝頒降新例一卷 歷代帝王世系圖一卷 科場條例摘要一册 昭明太子集六卷 史觿十七卷史測一卷 子彙 異字苑 阿難問事吉凶經一卷 九章錄要十二卷 般若精華一卷 唐劉蛻集(文泉子集、唐劉蛻文集)六卷 合刻管子韓非子二種四十四卷 大金弔伐錄四卷 春秋集傳微旨三卷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 覆瓿詩草四卷 胎產護生篇一卷 趙貞姬身後團圓夢一卷 竹山縣一卷 浩然齋雅談三卷 蘇氏家語一卷 光緒八年壬午科江南鄉試副貢硃卷一卷 轟天雷十四回 熊士選集一卷附錄一卷 抄報隨聞錄十卷 上古史存二卷 芥隠筆記一卷 雲臥詩集一卷 周禮輯義十二卷 交通為經濟基礎論 厚德錄四卷 治家格言繹義二卷首一卷 讀春秋略記十卷 管子隱義一卷 痘疹合纂 容膝居雜錄六卷 守鄖紀畧一卷 東山葛氏遺書三種 廬陽名勝便覽六卷 讀諸子諸儒書雜記一卷 集靈記 異域錄 緝雅堂詩話二卷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 吳竹如先生(廷棟)年譜一卷 [浙江衢縣]河東呂氏宗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