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檮杌
书名《蜀檮杌》
书名 蜀梼杌
作者張唐英
版本舊抄本
分类史部>載記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尚書屯田員外郎黄松子張唐英汝功撰 嘗觀自古姦雄,竊據成都者,皆因中原多故,而閉關恃險,以苟偷一時之安。譬夫穿窬之人,利於昏暝之夕,至於白晝皎然,則無能爲也。且韋臯守蜀二十餘年,其材智機權過於王、孟遠矣,正欲求兼兩川節鉞,而不能得。劉闢惑衛士之言,自謂才過項羽,不數月就檻車之縛。蓋是時,朝廷清明,刑政修舉,賢智在位,紀綱整葺,雖彼欲不臣,勢不能爲也。使臯、闢在五代時,其爲惡必有過于王、孟者。以此知朝廷治,則蜀不能亂;朝廷不治,則不惟蜀爲不順,其四方藩鎮之不順,亦有不下於蜀者。當王衍之入洛也,三蜀之人盡喜中國之有聖人。而莊宗總制失馭,中外繼叛。蒲禹卿痛哭曰:『觀天下事勢如此,蜀人豈有安泰之期耶?必重不幸耳。』洎知祥入蜀之後,明宗頗以蜀人爲疑,凡高貲有力者盡令東(徒)〔徙〕。張丕立歎曰:『蜀中之叛,非蜀人爲之也,皆朝廷所委用之臣所爲也。』其言蓋有激而云爾。善乎田龍游之論曰:『僭僞之主,改廳堂爲宫殿,改紫綬爲赭袍,改僚佐爲卿相,改前驅爲警蹕,改妻妾爲后妃,何如常稱成都尹,永無滅族之禍耶?』兹可謂玉石切至之言也。王、孟父子四世,凡八十年,比之公孫述輩,最爲久遠,其間善惡之迹,亦可爲世之鑒戒。然編録者如《耆舊傳》、《鑑戒録》、《野人閒話》之類,皆本末顛倒,鄙俗無取。真宗時知制誥路公振修《九國書》,有前蜀、後蜀世家列傳,然而煩簡失當,尚多疎畧,如張扶、馮涓、張士喬、段融、蒲禹卿、張雲、陳及、田淳諫草章疏,皆有益于世教,盡棄而不録。此觀者所以惜其有未備也。予家舊藏《前蜀開國記》、《後蜀實録》凡三十六卷,嘗欲焚弃而不忍。今因檢閲始終,削去煩兀,編年敘事,分爲二卷。其間事實未顯,如髯須、肥遺、遠望、績長、禹糧、蒲騷之類,各爲解其失悮。凡《五代史》及《皇朝日曆》所載者,皆畧而不書。名曰《蜀檮杌》,蓋取楚史之名以爲記惡之戒,非徒衍其小説,亦使亂臣賊子觀而恐懼云爾。張唐英汝功撰。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內外傷辨惑論二卷 筱園詩話四卷 泰西新史攬要二十四卷 明史擬稾六卷 疊山先生批點文章軌范七卷 圖書編一百二十七卷 新訂小兒科臍風驚風合編(驚風合編、臍驚風喉痘證合編、小兒臍風驚風合編) 南歸記二卷(清嘉慶二年) 樵風十卷 萬僧問答景德傳燈全錄三十卷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會試硃卷一卷附嘉慶十五年庚午科順天鄉試硃卷一卷嘉慶六年辛酉科貢卷一卷 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十二卷 史纂左編一百二十四卷 頌天臚筆 大學遵古編一卷 載恩溥日記不分卷(清光緒十七年至二十三年) 張叔未先生(廷濟)年譜稿一卷附程學川先生(宗伊)訃告 唐語林 限制軍備會議討論太平洋及遠東問題議決案(一) 搢紳全書不分卷(清光緒十三年冬季) 菊坡叢語 闕存齋詩詞鈔二卷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江西選拔貢卷一卷 儀禮圖不分卷 晁氏儒言一卷 蓬萊鼓吹一卷 太素齋詩鈔二卷 九州春秋 西湖老人繁勝錄一卷 開談錄一卷 中庸說(存卷一至三) 金匱要畧淺注十卷 公立博濟教養工廠初級章程 黃帝内經素問集注九卷 深寧先生文鈔八卷附深寧先生年譜一卷 博物志十卷 易門縣志不分卷 希姓一卷 梁劉劭幼童傳一卷 余注傷寒論翼不分卷 兩朝詩傳補二卷 菽園雜記十一卷 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十卷 讀經類鈔五卷 松壑間合刻詩鈔二種 駢體探珠不分卷 秦淮感舊集二卷 羣碑舊拓本辨一卷 悅生隨抄一卷 漢儒通義七卷 放楊枝北調一卷 吳中往哲記一卷 春秋漢含孳 厚德錄一卷 西京雜記六卷 于湖集三卷 屺雲樓詩話六卷 宮詞 竹書紀年二卷 費氏宗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