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祖庭廣記
书名《孔氏祖庭廣記》
书名 孔氏祖庭广记
作者孔元措
版本影寫金刻本
分类史部>傳記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金孔元措撰 知洪州軍州事柱國纂集所傳,板行四遠,於是乎有家譜,尚冀講求,以俟他日。逮四十七代從高祖邠州軍州事朝散,克承前志,推原譜牒,參考載藉,摘拾遺事,復成一書,值宋建炎之際,不暇鏤行。至四十九代從祖主祥符縣簿承事,懼其亡逸,證以舊聞,重加編次,遂就完本,布之天下,於是乎有《祖庭記》二書並行。凡縉紳之流,靡不家置,獲覽聖迹,與夫歷代褒崇之典,奕葉繼紹之人,如登崑崘而披日月,咸快瞻仰。比因兵灾,闕里家廟,半爲灰燼。中朝士大夫家藏文籍,多至散没,豈二書獨能存歟?元措托體先人,襲封世嗣,悼斯文之將泯,恐祖牒之久湮,去聖愈遠,來者難考。逎與太常諸公討尋傳記及諸典禮於二書之外,得三百二事,皆往古尊師之懿範,皇朝重道之宏規,前此所未見聞者,於是增益二書合爲一編,及圖聖像,廟宇碑刻,舊書止載名數,今併及其文而録之,蓋慮久而磨滅,不可復得。且先聖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迄今凡一千七百七十八歲,其間經世變亂,不知其幾,而聖澤流衍,無有窮已,固不待紙傳而可久也。然所以規規爲此者,特述事之心不得不然。是書之出也,不惟示訓子孫,修身盛行,不墜先業,流芳萬古,是亦學者之光也。正大四年歲次丁亥十月望日,資政大夫襲封衍聖公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五十一代孫元措謹記。 古之君子皆論譔其先祖之德,明著之後世。蓋先世有美而不知者,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明足以見,仁足以顯,然後爲君子。故素王之孫穆公師子思,首論祖述憲章之道,魏相子順稱相魯之政化,漢博士子國復推明所修六經,垂世之教,當世莫不賢之。自夢奠兩檻之後,迄今千七百載,傳家奉祀者數嬴五十,繼繼公侯,象賢載德,如聯珠壘璧,輝映今古,於乎休哉!聖人之澤,流光如此,後之人能奉承不墜又如此。宜有信書,廣記備言,顯揚世美,以示于將來,傳之永久。於是襲封資政公因家譜、《庭記》之舊,質諸前史,參以傳記,併録林廟累代碑刻,兼述皇統、大定、明昌以來崇奉先聖故事,博採詳考,正其誤,補其缺,增益纂集,共成一書凡一十二卷,名曰《孔氏祖庭廣記》。應祖庭事跡、林廟族世、古今名號、典禮沿革之始末,並列于篇,粲然完備。於國則累朝尊師重道之美,靡所不載,于家則高曾祖考保世承祧之美,靡所不揚,故先聖配天之德,愈久而愈彰。噫!若資政公者,可謂仁明君子能世其家者也。資政公嘗以書示予,予歛衽觀之,既欽仰其世德,又嘉公之用心,得繼志述事之義,乃磨鈍彫朽,爲之題辭焉。正大四年歲次丁亥十月丁未朔,資政大夫前尚書左丞致仕張行信。 大蒙古國領中書省耶律楚材奏准皇帝聖旨:于南京特取襲封孔元措令赴闕里奉祀,來時不能挈負《祖庭廣記》印板。今謹增補校正,重開以廣其傳。壬寅年五月望日,門生曹國王恕重校,門生冀州伊萃重校正。大四年歲次丁亥十月望日訖功。 太學生介山馬天章畫像,禮官業進士浚儀王柔立、禮官業進士中山靳唐、太常寺太祝日照張簵、集賢院司議兼太常寺奉禮郎權博士古燕馬遂良、惠民司令兼太常博士富平米章仝校正。 四十六世孫宗翰家譜舊序元豐六年 四十七世孫傳祖庭廣記序宣和六年 右傳記類聖賢之屬。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李義山詩集三卷 庾子山集十六卷 石司徒文集七卷 楊瀚先鄉試硃卷 歸桃花嶺詩集六卷 五福五代 通鑑釋文辯誤十二卷 痘疹精詳十卷 風雅宜人不分卷 觀世音菩薩本行經二卷 傷寒論翼二卷 重刻張太僕堂邑鄉約保甲規一卷 通志堂集二十卷 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分一卷說雅一卷古今韻準一卷 東周列國志二十七卷一百〇八回 詞苑珠塵一卷 關帝覺世真經本證訓案闡化編十六卷首一卷 池北偶談二十六卷 沈隱侯集四卷 棲霞寺志二卷浩氣吟一卷 [道光]中江縣新志八卷首一卷 江村隨筆十卷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續集八卷别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 黃帝内經素問註證發微九卷靈樞註證發微九卷補遺二卷 平定粵匪功臣戰蹟圖一卷附題詠 啟東錄六卷 新鐫合參全旨四書近言正解 韓子粹言不分卷 侍兒小名錄拾遺 致和堂重訂幼學須知句解四卷 繪圖才子奇緣四卷 巖陵張九儀地理穿山透地真傳一卷 貞言二卷 韓非子集解二十卷首一卷 清容外集九種十三卷 玉臺新詠十卷 四禮翼一卷 五桂樓書目四卷 戡定新疆記八卷 明宮雜詠二十卷 近思錄集解十四卷 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首一卷 十家語錄摘要二卷 吳江水考五卷 空同詩選 會試第十三房同門姓氏墨卷 吟古鏡齋集二十六卷 隋唐石刻拾遺二卷附錄一卷 嶽麓詩鈔三十五卷詞鈔三卷 萬國史記二十卷 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奏議四卷 廣陵通典十卷 陳其年先生湖海樓全集五十四卷 黔語二卷 左忠毅公集三卷 方言注十三卷 勸學篇二卷 皇朝經世文新增續編一百二十卷新增時務續編四十卷新增洋務八卷 產科心法二集 白華山人詩集十六卷附詩說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