讜論集
书名《讜論集》
书名 谠论集
作者陳次升
版本文瀾閣傳抄本
分类史部>詔令奏議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陳次升撰 上語樞密曾布曰:『朕除陳某諫官,廷議何如?』布奏:『皆謂陛下得人。』上曰:『尚未肯供職。』公知眷意之重,受命登對,方造膝,上遽曰:『久不聞卿讜論。』公再乞避言路,上曰:『朕親擢卿,復何辭?』時姦人讒毀,擠陷忠良,欲肆誅戮,其事尚秘。上亦疑之,因公奏對,上顧問:『近朝廷有何議論?』公遂奏曰:『臣聞小人横議,動摇宣仁徽號。如臣所聞,宣仁保佑聖躬,終始無間。』上竦然曰:『卿何自知?』公曰:『臣職許風聞,陛下無問其所從來。願勿聽小人銷骨之謗,恐傷國體,上虧聖德,下及無辜。』上首頷之再,其議遂不行。故待制劉公器之聞之嘆曰:『陳當時有德於元祐人深矣。』瑶華之獄,公辯不勝,中宫虚位。元符末大臣將有建立,適判宗〔司〕濟陽郡王宗景妻亡,以妾楊氏爲正室。公奏:『葵丘之會,盟誓之戒,猶曰:「無以妾爲妻。」而宗藩大臣乃爾,其於聖朝,寧不爲累?』論列激切,蓋有諷焉。人皆爲公危之。哲宗聖明,納公之言,罷宗景,黜楊氏。大臣愈忌,掖廷亦欲公去,乘間抵隙,無所不至。以論大臣觀望,多致濫獄,乞罷京城邏者,蓋詆惇、卞之苛刻。上問大臣觀望者,蔡卞奏謂:『臣等觀望陛下。』遂貶監南安軍務。表謝,哲宗親覽,諭宰執與移近地,且將復用。而哲宗升遐。上皇入繼大統,正人彙征,公還臺端,首論堂陛不嚴,内侍不恭,凌慢無禮,將有不可制之患。蔡京姦邪凶險、詭譎誕謾有過人者,交通貴戚,親昵閹宦,任數挾智,結連上下,呼吸羣小,開國家之大隙。是時諫官陳瓘協力彈擊,而言及欽聖已復辟,猶預政,先以罪去。京偃蹇自若,孰不畏其凶焰?公獨毅然極論京,喝爲預政之語,嚇脅臺諫,此京之罪,非瓘之罪也。瓘以言爲職,當承曲全;京窺伺宫禁,罪安可赦?京始罷黜。時遼主新立,聘使往還,求爲釁端。朝廷憂之,以公爲生辰初使。及境,接伴使來,公設席用花株,使人不受,公亦不撤。沿路所至,多不遵故事,但云:『今新主也。』公一切辨正之。到闕先就館,賜宴以宰相李儼伴。儼詣館,力辨用花之禮,且曰:『南朝亦在亮陰中。』公曰:『本朝故事,虞主祔廟後,百官吉服,惟不聽樂。』儼曰:『花樂相胥,既不聽樂,何故用花?』公曰:『嘗聞三年四海遏密八音,未聞禁絶花。』儼詞屈,就席如禮。宴歡,告公曰:『道宗皇帝廷試進士,嘗試以「南北永敦信誓」爲題。』公曰:『祖宗盟好,誠貫白日,兩朝赤子之福也。』使還京,黨復熾,援自奥申,其勢已成。未幾,遂召公當批駁,力莫回天,以寶文閣待制出知潁昌府。自京竊國柄,累謫至削籍投荒,勒刻名石。緣星變宥罪,敘復元官。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公薨于私第,遺稿散失幾半,與啟沃密者焚之,笥篋所存二百七章,今編爲二十卷,標曰《讜論集》,蓋取哲宗皇帝聖語也。公平生慎密,論事人罕知者,去國十八年,絶口不談時政。僕于猶子中最蒙顧盼,榻前之語,蓋嘗預聞,謹序集首,以備國史採擇。紹興五年五月望日,姪右宣教郎知泉州南安縣丞陳安國序。 漢武帝從汲黯直諫,不至有輪臺之悔;唐德宗從宣公奏議,不至有奉天之辱。使宋能從陳當時之讜論,世道不變而爲宣和矣。噫!君子小人進退,係天下一大氣數。是時日將昳矣,一木而能支大厦之傾頽乎?然爲臣子者,忠君愛國之情不能自已。元祐君子貶竄殆盡,卒不爲小人所害,公一言之力也。嘗評吾莆南渡以前人物輩出,惟端明蔡公及公,大節表表,多播青史,豈非所謂出類拔萃者乎?僕與公裔孫希點有舊,一日袖其書示教曰:『此吾祖讜論也。』盥手莊誦,乃知古人視國如家,朝廷事少差,必形諫疏,惜堂下萬里不悟也。至元二年丙子上元,鄉貢進士莆狀元坊獻可鄭稑敬書。 右待制諫議大夫陳公奏議二百七篇,總二十卷,取哲宗聖語,標曰『讜論』。其出處大致,公猶子南安丞安國序于編端,爲甚詳。僕竊悲公之直道不得行,而當時國事,可爲流涕而長太息也。公受知裕陵,自外僚召對闕廷,遂除臺察。泰陵初政,繇荆湖持節歸,復官如初。其前後論列,凛有風采。屬諸賢相攻,力乞補外。紹、元間,既入復出。柄國者常遣所密論意,而公執論不渝。迨徽廟繼統,超公謫籍中,再登大坡,遂彈曾布,劾章惇,攻二蔡,章各數十上。是以狙輩切齒譁然,而攻者不少緩。夫何公遭遇三聖之厚,而獨不爲羣小所容?蓋一士之諤諤,不能勝衆口之狺狺,至使一墜瘴鄉,終不復入修門,豈非公之直道不得行,而大可悲也歟?雖然,元祐之初,使司馬丞相未即死,章、蔡未至大用,未必局面一變而爲紹聖。建中之後,使元長終于奉祠,不復召還,公與瑩中、志完二三正人在朝,亦未必局面再變而爲宣和。繇是言之,豈非當時國事可爲流涕而長太息也歟?嗚呼!小人之得志于一時,靡所不至,其誣詆諸子皆指爲姦黨。及公論既定,向之流落嶺海者,皆名香史籍,回視前日之小人,爲世唾罵,曾狗彘之不若,又孰榮孰悴,孰得孰失哉?昔蘇文忠公序田表聖奏議,以古直許之。公與文忠皆元祐黨人,氣節大略相似,使文忠及見是編,不獨稱之曰遺直,當爲擊節三嘆云。時泰定甲子新元夏五,紫蓋山逸民陳士壯則中再拜手敬書于秘山希點精舍。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介山自定年譜一卷 大清乾隆六十四年歲次己未時憲書一卷 星源集慶不分卷 四明萬氏家寶十種 晉紀一卷 詩禪不分卷 廿二史諱略一卷 委巷叢談一卷 默厂金石三書 孟子七卷 悔過齋文集七卷 治平畧增定全書三十三卷 說齋小集一卷 巢睫吟稿二卷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一卷 茶寮記一卷附一卷 武王克殷日記一卷 甄正論三卷 曾文正公文鈔四卷奏疏二卷 蔗閣詩餘一卷 一化元宗 尚書 衛生集二卷 董漢陽碧里後集雜存一卷 服飾篇十卷 四如講稿六卷 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江南鄉試硃卷一卷 喪服古今集記一卷 食憲鴻秘二卷附錄一卷 伯喈定本二卷 譚瀏陽集(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八卷(莽蒼蒼齋詩、寥天一閣文集、石菊隱廬筆識、遠遺堂集外文各二卷) 四禮纂要一卷 鄭所南先生文集一卷附錄一卷補遺一卷 甲申傳信録十卷 繡像五龍傳四卷續四卷 秦漢丁氏印緒不分卷 青霞沈公遺集(沈青霞集)十六卷 續釋名一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附考證 光緒九年癸未科會試硃卷一卷 綠筠軒詩四卷 新刻藥鑑二卷 天主降生言行紀略八卷 風花雪月 浯溪考二卷補遺一卷 中庸訓蒙瑣言一卷 歷代帝都考一卷歷代留都考一卷 灼艾集二卷續集二卷余集二卷别集二卷 查東山(繼佐)年譜一卷 詩話總龜前集四十八卷後集五十卷 奇遁各法一卷 [民國]泰寧縣志三十八卷首一卷 遊廬山天池記一卷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一卷 學詩初藳一卷 圖繪寶鑑八卷 張季直先生時事吟草一卷 測圜密率三卷 尚書廣聽録五卷 [乾隆]東明縣志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