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肅包公奏議
书名《孝肅包公奏議》
书名 孝肃包公奏议
作者包拯
版本明正統刊本
分类史部>詔令奏議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包拯著;本傳、遺事 門生朝奉郎尚書職方員外郎知廬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事兼淮南西路屯駐駐泊兵馬鈐轄上騎都尉賜緋魚袋借紫張田題辭曰:仁宗皇帝臨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聖神明智之資,善容正人,延讜議,使其謀行忠入,有補於國,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肅包公止爾。或曰:先朝任諫官御史多矣,不四三年,歘至侍從近列,然類弗遂大用,又多不得善名以去。獨孝肅之進,終無他吝,而天下不得異議者,何哉?曰:包公一舉甲科,拜八品京官,令大邑。當是時同中第者,雖下流庸人,猶數日月以望貴仕。公拂衣去,養十年,亡宦意,其心亡他,止知孝於親而爲得也。已而還朝,天子器其才高行潔,處之當路。公上裨帝闕,下瘳民病,中塞國蠧,一本於大中至正之道,極乎是,必乎聽而後已。其心亦無他,止知忠于君而爲得也。他人或才不勝任,望不厭人,方且死黨背公,挾憾復怨,如鷙得搏,若虺肆毒,顛墜於憔顇泯滅之地,以甘其心。此衆所以多不得善名以去,公進無他吝,而天下不得異議也。初,公之歸養也,至畢親喪,方復仕,嘗有詩云『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卒踐其言而得大位,美矣。雖然,愚謂非會仁宗皇帝至明上聖,有不可惑之聰,公欲必行其道于時,難矣乎!孔子有言『邦有道,危言危行』,坤之六二亦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此公所以逢辰也。公薨後三年,田守廬州,盡得公生平諫草於其嗣子大祝君,因取其大者,列三十門,凡一百七十一篇,爲十卷,恭題曰《孝肅包公奏議集》,遂納諸家廟,庶與其後嗣亡窮也。公之事業始卒、官閥遷拜,有國史與天下公論,在此不敢輒書云。 孝肅包公名塞宇宙,小夫賤隸類能談之。第其平昔,嘉謨讜論關國家大體者,雖搢紳間,或未盡聞。廬江帥毗陵胡公彦國、倅建安章公籍一日相與言曰:『此邦素多奇士,如包公實間出也。惜其後無顯人,弗克爲之發揚,因搜訪遺藁,欲傳之爲不朽計。』有攝助教蘇林進曰:『林舊藏公奏議集十卷,亡於兵火。今淮差總司屬官徐公修家有是本,請往求之。』遂不遠數百里,手抄以歸,前所謂嘉謨讜論,悉粲然在目矣。帥、倅得之喜,曰:『兹可以廣吾志也。』迺俾祗若是正訛謬,鏤板郡學,且命録公傳及祠記、逸事附於末。其好賢樂善之誠蓋如此,不可以不識。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望日,左修職郎充廬州州學教授括蒼吴祗若書。 右《孝肅包公奏議》十卷,紹興間胡帥治廬,以公本廬人,丘墓、祠堂在焉,命置板郡學。艱難悉爲煨燼,獨歲時蒸嘗之奉,得不廢祀典。淳熙元年春,郡既肇新學宫,别作公像,迎致于東序,懼其書之弗傳,將敬慕有時而怠,乃訪舊本於學正湯氏家,教授霅川吴公芸又從幕屬假番陽辛氏所藏,補亡書七篇,是正訛謬及遺脱,計二百八十六字,遂爲繕本鋟版,以附新學。或公之道未墜於地,讀者必慕其爲人,且以遺君子之鄉,知名節取重於世,尚友先烈,庶幾乎遺風之不泯,是磻老區區建學刊書之意也。夏五月書成,合肥假守東平趙磻老敬書其後。 胡儼重刊序正統元年 方正跋同上 張岫後序成化二十年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潜溪詩眼 續史籍集覽:57種,附錄1種 蘭風邵氏三修宗譜:[餘姚]:10卷 梨花雪 十家唐詩:二十二種23卷 明史:332卷 三元記:二卷 小石山房叢書:38種 分類辭源 張志魚刻竹集 海國圖志:100卷 世善堂藏書目錄:二卷 國朝歷科館選錄:[清順治三年至光緒六年]:不分卷 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甲編 弢園隨筆:1卷 袁世凱 東山談苑:8卷 婦嬰新說 九域志:10卷 周易章句:1卷 知服齋叢書:2種 蒹葭堂雜著摘抄:1卷 新著南陽關全曲 殉難錄:1卷 春秋左傳補疏:5卷 補侍兒小名錄:1卷 古文辭類纂:75卷 南齋書:59卷 范子計然:1卷 周易經翼通解:18卷 鄭端簡公徵吾錄:2卷 論語欒氏釋疑:一卷 曹南文獻錄:82卷,附錄6卷 濡上書院碑記(河北高陽) 綴玉軒藏曲志 中國政教略義:附四維略義 東林本末:3卷,附跋 歷朝史案:20卷 臨川夢:二卷 十二家吉金圖錄:12卷 帶經堂集:7編,92卷 荀子:20卷 漢官儀:3卷 絕塵想室詩草 臣軌:2卷 愧郯錄:15卷 西康建省記:二卷 學治臆說:2卷 牧齋初學集:一百一十卷 上清靈寶大法:四十四卷,目錄一卷 八大山人詩鈔:1卷 黃岡李氏宗譜:15卷,卷首存2卷 藝風堂文集:8卷,藝風堂文續集8卷 禮記纂註:11卷 物體遇熱改易記:4卷 説詩晬語:二卷 管子榷:24卷 臨朐縣志:[光緒]:16卷,首1卷 南華經發隱:[1卷] 新昌金石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