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本未
书名《蜀漢本未》
书名 蜀汉本未
作者趙居信
版本舊抄本
分类史部>紀事本末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趙居信集録 某氏序曰:事固有晦塞於一時,而較著于後世者,時之人以爲貴,後之論者或賤之,私媢者之所毁,大賢君子或尊之。蓋愛惡取舍出乎恒情者,或汩于流俗之見,或眩于强弱之勢,或以事功成敗爲賢否,是以往往不能合乎大公。及夫時世遠而愛惡銷,大賢君子作而正論起,鄙夫憸人,鬼陋嵬瑣之説,譬如白日出而魑魅亡,嚴霜降而䖝虺蟄,自無所容天地之閒,而是非正僞,粲然照布于萬世,是豈人爲也哉?斯理之在人心,窮宇宙而不可磨滅者,天之道也。天道必久而後定,固有必然者矣。當東漢之季,曹操以螟蟊之志,陰賊國命,而竊其權,默授其子,俾行僭奪,其爲事至穢,其爲跡至暴。當是之時,昭烈、孔明以雄才大義,引既絶之緒而續之,有汎掃海宇,攘除姦凶之心。使漢祚未訖,昭烈優于光武,而孔明之英傑,豈止致主於二漢之隆而已哉?固將紹三代遺統,巍乎軼百王之表,而未知所止者也。彼陳壽不足以識之,顧扶彼而抑此,義夫志士爲之憤鬱者數百歲。及子朱子出,而筆削《綱目》之書,然後有以合乎天道,而當乎人心,正統尊而僭亂□,有功於人極甚大。近世信都趙氏復因而取自昭烈之生,以至帝禪之亡若干年之事,廣其未備之文,參其(志)〔至〕當之論,别爲一書。 至元戊子之秋,亡友嵩東何從政彦達,始示予以《通鑑綱目》,且謂大義數十,炳如日星,如漢繼昭烈,唐斥武后,書揚雄爲莽大夫,謂陶潛曰晉處士。居信從而讀之,不勝服,遂述《蜀漢本末論》,以見欽贊之意。歲辛卯年,集諸儒精義于柏林書院,欲綴鄙論于紙尾,竟以元稿不存而止。延祐甲寅,鄉大夫竹軒先生曹彦謙子和之子深出是編于厥家,乃其父手書者,蓋求之弗獲,兩紀于斯矣。今且序,編摩之始,復得合而成之,似非偶〔然〕,因記其曲折于卷末云。上元日,信都趙居信謹識。 漢始于高帝,中興于光武,終于靈、獻,炎祚息矣。昭烈以中山後起西蜀,而得諸葛武侯爲之佐,雖崎嶇一隅,而天下思漢之心,尤有望于斯也。傳及帝禪,將星墜營,大業弗復,庸非天(子)乎?《晉史》帝魏寇蜀,悖已甚矣。紫陽朱夫子《通鑑綱目》之作,而大義始正。東溪趙先生《蜀漢本末》之作,而公論愈明,是則《本末》當與《綱目》並于世。歲己丑,先生之嗣子總管趙公來守建郡,出是書以示其學者,可以謂善繼志矣。君復伏讀敬嘆,因請壽諸梓,以廣其傳,欲使後之覽者知正統之有在,其于世道豈小補哉?旹至正辛卯二月,建寧路建安書院山長晚學黄君復再拜謹書。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出峽記一卷 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江南鄉試硃卷一卷 伯琴詩存一卷 天官賜福一回 尙絅齋詩集四卷、文集三卷 重刻劉青天傳一卷 湛園札記四卷 呂語集粹四卷 孟子集疏 秋水集一卷 新刻諸家占法一卷 日知錄校正二卷 求古録禮說補遺一卷 [湖北黃岡]段氏宗譜四卷首五卷 逐鹿記一卷 天厨禁臠三卷 墓誌銘十七册 瘞鶴銘考一卷 水經注治要四十卷存卷一至十七、卷四十 浦泖農咨 南樓遺稿不分卷 咸豐九年己未恩科浙江鄉試硃卷一卷 御案易經要說八卷 [浙江]夏氏家乘八卷 乾隆元年丙辰科江西鄉試朱卷一卷 坐花軒詩集一卷 伏虎韜二卷 木(艹䦨)院詩籠處故里垂芳 松隱集一卷 素舫齋詩鈔七卷 退巷詩話十二卷 大淸順治八年歲次辛卯時憲曆一卷 道山淸話 刻漢唐宋名臣錄五卷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鄱陽劉彥昺詩集九卷 雙玉聽琴二回 古錢彙考□卷 易一房同門稿不分卷 天蠁樓詩詞文集 幽閒鼓吹 三元延壽參贊書五卷 [嘉慶]安康縣志二十卷 霍文敏公全集十卷 葉淑顏女士哀思録一卷 揚子法言十三卷附音義一卷 謾恬詩抄四卷詩餘一卷 新刊古今名賢品彙註釋玉堂詩選八卷 印譜摘要一卷 大石山房十友譜一卷 樂山縣志十二卷 夢庵詞一卷 溪蠻叢笑一卷 詩集傳通釋二十卷詩序辨說(詩序朱子辨說)一卷詩傳綱領一卷詩傳通釋外綱領一卷 禮經類編七卷 樵香小記二卷 晞髮集十卷晞髮遺集二卷遺集補一卷 無夢園遺集八卷、家乘一卷、小品二卷 [天啟]鳳書八卷 吳興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