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書正譌
书名《六書正譌》
书名 六书正讹
作者周伯琦
版本元刊元印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鄱陽周伯琦編注 古者小學以六蓺爲教,則六書之義,人所通習也。後世宿儒碩師,鮮或知之,何邪?俗書行世,迷其文字之本原,而譌謬相承,歷數千年,孰能悉正之哉?邃古之初,倉頡有作,取物之形而象之,見者其識也。因形而指其事,合體而會其意,亦不待智者可知也。衍之爲轉注,爲諧聲,爲假借,而字之義廣矣。史籀始變古文謂之大篆,李斯又變籀法,謂之小篆,雖古法浸異,然其體猶未甚遠,而其義固可攷焉。隸興於秦,而人情樂其簡捷,流而漢、晉,篆法悉廢,人文幾泯矣。夫文字之生,所以傳經載道,述史紀事,治百官,察萬民,其所關繫豈小哉?始皇衡石程書,命邈爲隸,取便官府。隸者,隸輩所書爾,固非士所宜習也,矧由是姿媚轉而爲楷,率略降而爲草,則大失真矣。奚復可究六書之義乎?後漢許叔重氏爲《説文解字》,頗存古訓,然專用小篆,其閒失之鑿。唐三百年以篆名家,惟李當塗而已,於六書之旨無聞焉。宋初徐騎省兄弟始宗許氏之説,考辨推廣。其後,夾漈鄭䱷仲明其類例,發其歸趣,多所補正,然亦見其大略,未能甚悉也。近年永嘉戴氏父子之書行,於六書之義爲詳,讀者惟病其辭之繁,亦可謂之成書矣。翰林直學士監察御史鄱陽周公伯温博聞明識,精於辭蓺,侍講之餘,潛心古學,舉筆作篆,妙絶一世,乃著《説文字原》,以辨昔之鑿而補其闕。又於世俗通行之字,正其點畫偏旁、音義訓詁之譌,使不繆於篆籀六義制作之本旨,名曰《六書正譌》。於乎六書不明,則訓詁名義不得而精矣。訓詁不精,則五經聖賢之言亦從而晦矣。玩味二書,究古文之原,正俗書之失,豈惟游蓺者有補,而同文之治深有賴焉。其啟發後學,不亦盛乎?當嘗待制翰林爲寮屬,聞公之論,尊公之書而不敢忽也,謹以所知者敘于左方。至正十二年歲在壬辰九月,承德郎中書禮部員外郎臨川吴當述。 案,此元刊元印本,每葉十行,小字雙行,每行二十字,小黑口。卷末有『男宗義同門人謝以信校正』一行。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射鷹樓詩話二十四卷 律詩四辨四卷 白岳庵詩話二卷 白岳庵詩話二卷 伯山詩話後集四卷續集二卷再續集二卷三續集二卷四續集二卷 伯山詩話後集四卷續集二卷再續集二卷三續集二卷四續集二卷 伯山詩話不分卷 吳興詩話十六卷 穆天子傳註疏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緝雅堂詩話二卷 綠天香雪簃詩話七卷 蠡園詩話一卷蠡園詩存一卷 角山樓蘇詩評註彙鈔二十卷附錄三卷 角山樓蘇詩評註彙鈔二十卷附錄三卷 塞愚詩話二卷 全浙詩話五十四卷 遼詩話二卷 洪北江詩話六卷 洪北江詩話六卷 洪北江詩話六卷 滇南草堂詩話十四卷 滄浪詩話註五卷 小滄浪詩話四卷 小滄浪詩話四卷 海天琴思錄八卷 海天琴思錄八卷 隨園詩話十六卷補遺十卷 隨園詩話十六卷補遺十卷 讀雪山房唐詩例一卷附讀書偶得論文雜言 廣陵詩事十卷 廣陵詩事十卷 詩法指南一卷 詩法入門四卷首一卷 詩倫二卷 詩倫二卷 詩品一卷 詩品唐律二卷 詩學要言三卷 詩學要言三卷 司空詩品註釋一卷 司空詩品註釋一卷 司空詩品註釋一卷 宋詩紀事補遺一百卷 漢詩評十卷 杜詩偶評四卷 陶詩彙評四卷 騷壇八略二卷 竹溪七子詩鈔不分卷 帶經堂詩話三十卷首一卷 白鶴堂詩話三卷附詩戊戌草一卷國朝詩話補一卷明人詩話補一卷 詩話五種 詩觸十五種 閨秀詩評初集四卷 北江詩話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