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禮補逸
书名《經禮補逸》
书名 经礼补逸
作者汪克寬
版本明初刊本
分类經部>禮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汪克寛撰 六籍之缺也久矣,而《禮》爲甚。漢興,區區掇拾於秦火之餘,而淹中古經旋復散失,所存者十有七篇而已。《周官》雖後出,而《司空》之篇,竟莫得補。二戴所傳,又往往雜以秦、漢之記。然則學者之欲覩夫成周三千三百之目之全,固亦難矣。宜乎其學之寥寥而莫講也,雖以韓子之賢,尚苦難讀,而謂於今誠無所用,矧他人哉?至宋慶曆、元祐諸儒,先後慨然有志於復古。及朱子,乃始斷然謂《周禮》爲禮之綱,《儀禮》其本經,而《禮記》其義疏,於是創爲條目,科分臚列,出入經傳,補其遺缺,以爲王朝、邦國、家鄉、學禮,而喪、祭二禮則以屬門人黄氏,其有功於學者甚大。然其書浩博,窮鄉晚進,有未易以遽究者。祁門汪先生德輔父間嘗因其成法,别爲義例,以吉、凶、軍、賓、嘉五禮之目,會稡成書,名曰《經禮補逸》,辭約而事備,讀者便焉。學禮之士誠能因汪氏之所緝,以達于朱子之書,三千三百之目雖不可復覩其全,然郁郁乎文之盛,豈不若身履而目擊之矣乎?昔者竊聞之,禮學之在天下,有君無臣,則不能以明制作之本;臣能而君不之好,則議論無益於當時。必有大有爲之君而復有善制作之臣,因治定功成之餘,以明中和之化,而後禮樂之興可必然,則此其時也。惜乎先生老且病矣,明良在上,寧不有徵于斯文矣乎?先生生朱子之鄉,嘗游番昜吴公可翁之門,篤志古學,老而彌厲,著書滿家,真古所謂鄉先生者也。間出是書以相視,且謂先人吴公爲同志友,故俾序焉。魯於先生無能爲役,然承命不敢辭也。洪武二年歲在己酉秋八月下澣,臨江諸生曾魯序。 程敏政序弘治六年 程敏政跋弘治十年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漱芳集二卷 使豫草一卷 綠楊紅杏軒詩集四卷續集六卷 魯門詩集一卷 南遊草一卷 學吟草六卷 龔廷煥詩一卷 紫幢軒詩集(薌嬰居士詩草)三十二卷(古瓻集三卷、松風堂餘集、古瓻續集、飛騰集、雍正集、檜棲集、艾集各二卷、松風支集四卷、墊吟、東屯集、在告集、交春集、龍鍾集、知田集、畫屏齋稿、槐次吟、臺溪集、瓢居草、石盂集、盤山紀遊草、病榻吟各一卷) 閒青堂詩集十卷附錄一卷 閒青堂詩集十卷附錄一卷 餘齋存稿一卷 符夢堂集一卷 南陽集二卷 花萼吟二卷 玉屏山人古樂府三卷詩集十二卷 槐墅詩鈔四卷 留硯堂集二卷 留硯堂集三卷 留硯堂詩鈔六卷 留硯堂詩鈔六卷 南江集六卷 南江詩集四卷 鹿洲初集二十卷 鹿洲初集二十卷 鹿洲初集二十卷 鹿洲初集二十卷 鹿洲文錄三卷 棗花書屋詩選一卷 棗花書屋詩集一卷 養竹齋詩鈔一卷 半野堂詩鈔一卷 吾匏亭詩鈔一卷 悔庵遺稿一卷 墨汀文錄不分卷 墨汀文補錄不分卷 珠樓餘草一卷 萍梗詩鈔一卷 謹堂集(荻書樓稿、石墩草各一卷) 種花主人稿一卷 芳嵕稿一卷 似園存雅集六卷 晴峯詩集一卷 萬卷樓詩集三卷 石川詩鈔三卷 詩禮堂古文(王介山古文)五卷 詩禮堂古文(王介山古文)五卷 詩禮堂古文續一卷 詩禮堂雜詠七卷 詩禮堂雜詠七卷 介山時文三卷續一卷 知稼軒詩九卷 知稼軒詩九卷 善餘堂文集一卷 研莊遺稿二卷 武岡集一卷 綠波園詩集八卷 授研齋詩一卷 宮巖詩集四卷 甑峯遺稿二卷 小樹軒詩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