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總聞
书名《詩總聞》
书名 诗总闻
作者王質
版本舊抄本
分类經部>詩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汶陽王質撰 自序曰:窮經一有志,死生禍福不遷,以徹爲期,愈疑愈堅,愈滯愈壯,志也。二有識,所見愈卓,所得愈多,當恢崇充羡,常若有所不足,識也。三有才,難探之淵,探之又有難言之妙,言之又有難發之微,必心口手相應,庶幾其可,才也。四有力,博采庶言,自立定制,苟有所見,運斤成風而不疑,力也。予研精覃思于此幾三十年。丁丑入吴,見謝君士爕及此。謝曰:『無多談,人情是也。』予忽有所省。丙戌入蜀,見陳君彦深,及此。陳曰:『江南人則可,吾關西人,不若此。』予益有所省。庚寅再入蜀,至梁見楊君左車,商州游子也。因詢商山之事,偶及四老之蹟。楊曰:『俟子與採芝同心,則商山風土草木自見,何問我爲?』予大有所省。又十八年,自度可書乃書。今具左方。 《聞音》者,凡音韻是古音,無有不叶,特稱謂之殊,呼吸之别,傳寫舛訛,連析差跌,與夫古人取叶之法不同,轉紐之法亦異。雖古律不可以此而推,然吟咏諷誦,亦有所助。蓋倏見古人之心,期語法有不期而會者。作《聞音》一。 《聞訓》者,凡字義是古訓,多不同。隨語生意,亦有不當爲此訓而爲此訓,有當爲此訓而不爲此訓。有本無異義,强出多端,故語意多暗失。作《聞訓》二。 《聞章》者,凡分段是古爲章,後爲解,或以韻轉,或以語轉,或以事轉,或以勢轉,當是音調抑揚低昂不同,故文辭相依隨而爲節奏,大率以意細推自見。若拘于繁簡短長,則其意不附章而生。作《聞章》三。 《聞句》者,凡句讀是古句,有以肅爲整,有以亂爲整,或其意一斷一續之間,一上附、一下連之際,迥令人開拓,以至嘬嚅咨嗟,從此得入。作《聞句》四。 《聞字》者,凡字畫是古字,固多通用,亦于偏傍繁省之間,清濁輕重之際,矯揉櫽括,不勞更張,自生義味。但不可率情變文,以附合己意,若繩削得宜,古今畧無差别,不見外手它迹。作《聞字》五。 《聞物》者,凡鳥獸草木是古物,無異今物,但稱謂差殊。今《詩》所見,不出書傳所載。但博搜詳味,或有一二見,共同一出,即可從,不然亦必兩合。其合仍須有理,可以中情,不可徒求合也。切不用求奇喜新,宛轉推測,其衆所共識,己所經見者不與。作《聞物》六。 《聞用》者,凡器物是古,今尤無定,展轉差殊。今一鄉一里,其所用制度、稱謂各不同,有制度雖同,而稱謂不同者,稱謂雖同,而制度不同者。而况方俗隔絶,年代深邈,但首尾前後,以細推自出,縱不即出,久當自省。作《聞用》七。 《聞跡》者,凡在處是山川、土壤、州縣、鄉落,皆不可輕,有不必左右前後,參伍錯綜,以相推測,或可得其真。亦有不似所在,而實所在,亦有實所在,而不似所在。先繹本文,徐及它載。作《聞跡》八。 《聞事》者,凡事實是古事,安可容易推尋?但先平心精意,熟玩本文,深繹本意,然後即其文意之罅,探其事實之跡,雖無可考,而亦可旁見隔推。有相霑滯,自然顯見。作《聞事》九。 《聞人》者,凡姓號是古人,可顯考者,固不在論,其隱昧遺落,亦就本文本意,及旁人左右前後推量。雖不得其真,亦可窺見其生死、悲愉、善惡、老少;雖不得其全,亦可附見其風俗、美惡、時節、寒暄,與其人互相發明,亦得彷彿。作《聞人》十。 陳日强跋淳祐癸卯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王船山先生書集五種 三十樹梅花書屋詩鈔四卷 易翼述信十二卷 枚叔集一卷 大寶積經論四卷 清愛堂石刻四卷 翠微山房文鈔不分卷 清藜閣詩集二卷附詞一卷 傷寒明理論四卷 坐花志果八卷 吳臯先生文集五卷 震澤紀聞二卷 禹貢班義述三卷附漢糜水入尚龍谿考一卷 然後知齋答問二十卷 孝經一卷 豐草庵文集三卷 [浙江蕭山]蕭邑桃源衢陽朱氏宗譜不分卷 歷代詞話十二卷、首一卷、蔗農詞話二卷 鄭伯更雜著二種二卷 春秋集解十二卷 滄溟先生集三十卷附錄一卷 景岳全書六十四卷 西招圖畧不分卷 武林石刻記五卷 通鑑綱目續編二十七卷 政書通輯七卷 鬼谷子一卷 漆史不分卷 白虎通德論十卷 唐朝名畫錄一卷 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 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 鍼灸圖注 虛白齋應酬詩薈鈔不分卷 蔡中郎集二卷 次山子 蜀破鏡三卷 花外集一卷 禮俗權衡二卷 莊氏族譜引畧一卷 酒經三卷 野客閒譚二卷 曹月川(端)先生年譜(理學月川曹先生年譜纂)二卷 平遙縣志八卷 黃皆令詩一卷 普濟雜方 濟陰綱目十四卷 禮記注疏校勘記六十三卷釋文校勘記四卷 白虎通德論二卷 集異記一卷 玉鳧詞一卷 [浙江湖州]吳興姚氏家乘不分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法品一卷 蜀遊草三卷 卻埽山巢集不分卷 軍事學要旨 宋金明人九家詞十卷 杜工部詩疏解二卷 奉常草二卷 嚴氏詩緝三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