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书名《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书名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作者何休
版本宋刊本
分类經部>春秋類
下落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内容 卷第一,首行题:“《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第一。”次行下数格题:“何休学。”馀卷并同此式。前有汉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序後有余氏题识云:《公羊》、《穀梁》二书,书肆苦无善本,谨以家藏监本及江、浙诸处官本参校,颇加釐正。惟是陆氏《释音》字或与正文字不同,如此序“酿嘲”,陆氏“酿”作“讓”;隐元年“嫡子”作“適”,“归含”作“唅”,“召公”作“邵”,桓四年“曰蒐”作“廋”,若此者众,皆不敢以臆见更定,姑两存之,以俟知者。绍熙辛亥孟冬朔日建安余仁仲敬书。凡六行。每半叶十一行,行大字十九,惟序行十八字。小字廿七。“殷”、“匡”、“贞”、“桓”、“完”、“慎”皆阙笔。《经》下即接《传》文,不加“传”字。注双行。《释文》分附注後。每卷末,俱有《经》、《传》及《注》及《音义》字数。卷一末有“余氏刊於万卷堂”一行,卷二末曰“余仁仲刊于家塾”。卷三,字数三条,刊置格阑外。自卷四以下,或曰“仁仲比校讫”,或曰“余仁仲刊于家塾”。阮氏《校勘记》称:鄂州官书《经》注本最为精美。今考此本,足以考订鄂本者颇多:如桓十年,《传》“内不言战”节注“当戮力拒之”,《记》以鄂本作“戮”为是,谓《释文》“戮力”字多作“戮”。然《释文》云,“戮”字亦作“戮”。则《释文》正作“戮”也。十有八年,《经》“公夫人姜氏遂如齐”,《记》以鄂本“公”下有“与”字为是。谓《左》、《穀》皆有“与”。然庄元年注及疏引此《经》皆作“公夫人”。孔检讨广森《公羊通义》亦谓通检前後《经》例,但有“暨”及“更”,无“与”文。知此直言“公夫人”是也。庄八年,“师次于郎”《传》注“陈蔡称人者略以外国辞称人微之”,《记》以鄂本“人”作“知”为是,谓当独“知微之”三字为句,然僖二年“盟于贯泽”《传》注亦云“知以远国辞称人”,则作“人”者是也。僖三十有一年,“取济西田”《传》注“班者,布遍还之辞”,鄂本空“遍”字,然《释文》出“布遍”,则鄂本脱也。《记》谓《经》注本盖作“布还”,此合并为一,此谓十行本。此语未详其意。案:“布”字当句,班,布也,见於《周礼》“宫伯”注,《左》襄廿六年“班荆”注可证。《释文》摘字为音,不尽如句读。但此云“布,遍,音遍,下文同”,寻下文,更无“遍”字,而有二“还”字,疑此本作“遍还”。“还”亦有音,“下文同”者,谓“还”音,而今本脱之也。文三年,“雨螽于宋”《传》注“朝廷久空”,《记》以鄂本作“久虚”为是。然此下八年,“宋人杀其大夫司马”《传》注亦言“朝廷久空”,与此文同。宣十年,“齐人归我济西田”《传》注“据有俄道”,《记》以鄂本“俄”作“我”为是;然此据桓二年《传》“俄而可以为其有矣”为问,故云,“俄道”,解引彼注云“俄者,须臾之间,制得之顷也”,则作“我”者“误”也。昭二十有六年,“天王入于成周”《传》注“不言京师者,起正居在成周”,《记》以鄂本作“王居”为是,然此下三十有二年“城成周”《传》注亦云“言成周者,起正居”,盖以天子不居王城,嫌非正,故言成周以起之,而西周之非正亦明矣。若作“王居”,则天子所居皆是,王居何所起乎?诸条似皆此本为长。观《记》中别载数条,并言有阙叶两处,此本不阙。似获见此本,不知何以未经备录?且引据各本,《目录》中亦不载及,殊不可解。扬州间礼堂汪氏近有翻本,款式相同,惟一经传刻,不无讹脱。其句读圈法,失去大半,斯固无关宏旨。而讹字未经订正,且复转据他本多所刊改,是正固多,沿讹亦不少。用悉校录於後,并略加辨正,俾览者无惑焉。&&&隐公元年“大郑伯之恶也”注“以弗克纳,大郤缺之善”。“郤”误“卻”。○上宋本,下汪本,後仿此。《释文》“郤缺去逆反”,同上○案:《说文》:郤,晋大夫叔虎邑也,从邑,谷声。卻,节欲也。从卩、谷声。文义俱别。然此本下亦俱误“卻”,惟此正耳。“母欲立之”注“段无弟文”,“段”误“叚”。“仲子微也”注“王者据上”,“上”改“土”,非。“所见异辞”节《释文》“《说文》大也”。“大”误“式”,行末误增。&&&五年“始僭诸公”节注“故从末言,初可知”。“末”误“未”。&&&六年“隐公获焉”注“为郑所获”。“获”误“壤”。&&&八年“辛亥宿男卒”注“宿本小国”。“本”误“卒”。“无骇卒”注“嫌上贬主起入为灭”。“主”误“王”。&&&九年“侠卒”《释文》“《穀梁》云所侠”。“云”误“六”。&&&十有一年《传》末《释文》“去、起居反”。“去”误“夫”。&&&桓公元年“鲁朝宿之邑也”注“四年,又使大夫小聘”。“夫”误“大”。&&&二年“宋始以不义取之”注“宋始以不义取之,不应得,故正之,谓之郜鼎。”脱“不应得故正之”六字。○此行於“谓之郜鼎”止。“俄而可以为其有矣”注“诸侯土地”。“土”误“士”。&&&三年“春正月”注“未无王也”。“未”误“末”。“九月”注“姑姊妹不出门。”“姊妹”误“媡姝”。&&&五年“离不言会也”注“至所闻之世”。“世”误“出”。“葬陈桓公”注“知君父有疾”。“疾”误“族”。&&&十有五年“夺正也”注“故复於此名者其夺正”。“者”改“著”。&&&庄公四年“缘恩疾者,可也”注“不当取有有”。上“有”改“而”。&&&七年“一灾不书”注“明君子不以一过责人”。“责”误“贵”。&&&八年“讬不得已也”注“同心人国远”。“人”误“乂”。○案:他本“人”作“又”,盖改从他本而误“乂”也。&&&九年○八月脱上“○”。“曷为不与公复雠”。“雠”下衍“辞”字。&&&十有二年“秋八月”《释文》“复,扶又反,年末同”。“末”误“未”。“手剑而叱之”注“叱骂之”。“之”误“乏”。“冬十月”。注末衍“○”。&&&十有四年“冬”。下衍“○”。&&&十有六年“邾娄子克卒”。注末衍“○”。&&&十有七年“书甚佞也”注“伯当远之而已”。“伯”改“但”。&&&十有八年“此未有言伐者”。“伐”误“我”。“大其为中国追也”注“知为中国追也”。“知”误“如”。&&&二十有四年“腶修云乎”注“见女姑以暇修为贽”。“暇”改“腶”。《释文》“锻脯加姜桂曰脩”。“锻”改“腶”,非。○案:此当从“金”。&&&二十有五年“夏五月”《释文》“故去,起吕反”。“去”误“夫”。“以朱丝营社”《释文》“营社,一倾反”。“一”误“二”。&&&二十有七年“大归曰来归”注“妇人有七弃”。“妇”误“归”。“世有刑人不娶”。“世”误“出”。《释文》“长女,丁丈反。”“丁丈”误“下文”。&&&三十有二年“公子庆父如齐”《释文》“暴,步卜反”。“卜”误“下”。&&&闵公元年“齐无仲孙”《释文》○“子女,子音汝”。脱一圈五字。&&&二年“立僖公而城鲁”注“美大齐桓继绝于鲁”。“于”误“干”。&&&僖公元年“诸侯之义”注“此道大平制”。“平”误“乎”。“桓公召而缢杀之”注“疾夫人淫二叔”。“二”误“三”。&&&三年“其言来盟者何”注“白事于王”。“于”误“干”。&&&四年“春王正月”《释文》“下恶其专并”。“下”误“丁”。“有俟也”注“不顿兵血刃”,“刃”误“刀”。“喜服楚也”注“辞之复”。“辞”误“乱”。“後此者有事矣”注“谓城缘陵是也”。“是”误“见”。“其辟君之道奈何”。“奈”改“柰”是也,然当作“奈”,此书通例,从《石经》也。“桓公曰诺”注“渐洳曰泽”“渐”误“斩”。“葬许缪公”注“得卒葬於所传闻世者”。“传”误“虙”。《释文》“传,丈专反”。“丈”误“大”。&&&八年“先王命也”注“衔王命会诸侯,诸侯当北面受之”。“命”误“者”,“面”误“而”。&&&九年“为襄公讳也”注“使若非背殡也”。“背”误“皆”也。&&&十有一年《释文》“■〈不上十下〉,普悲反”。“普”误“曾”。&&&十有四年“曷为不言徐莒胁之”《释文》“并注臣为同”。“注”误“遂”。&&&十有六年“霣石”注“故曰劣及是月也”。“及”误“乃”。&&&十有七年“代英氏”注“伐国而舍氏言之者”。“舍”误“含”。&&&二十有一年“为襄公讳也”注“宋几亡其国”。“宋”误“未”。“为公子目夷讳也”注“有解围存国免主之功”。“有”误“子”。“十有二月”注“不序者”。“者”误“老”。&&&二十有五年“宋荡伯姬为逆妇”注“荡氏,宋世大夫”。“世”误“出”。“宋三世无大夫”注“三世,谓慈父、王臣、处臼也”。“臼”误“白”。又“疾其末”。“末”误“未”。“两之也”注“微者不别遂但别两耳”。“两”下剜增“称”字,非。&&&二十有六年“曷为重师”注“据泓之战不重师”。“泓”脱水旁。“秋楚人灭隗”《释文》“二传作夔”“二”误“一”。&&&二十七年“十”下剜增“有”字。&&&二十有八年“楚杀其大夫得臣”注“子玉得臣楚之骄蹇臣”。“玉”误“王”。“为叔武讳也”《释文》“及注而为深,为皆同。”“及”误“反”。&&&三十有一年“曷为或言免牲”注“鲁卜郊不吉免之”。“吉”误“言”。&&&文公元年“冬十月”注“又责臣子当讨贼也”。“当”误“常”。“公孙敖如齐”注“吉凶不相干”。“干”误“于”。&&&二年“故以灾书注”“此禄去公室”。“禄”误“录”。“其逆祀奈何”注“隐、桓与闵、僖”,“桓”误“相”,下“隐桓及闵僖”,误同。&&&三年“雨螽于宋”《释文》“而队,直类反”。“队”误“■〈阝录〉”。&&&六年“阳处父谏曰”《释文》“不说,音悦。下同”。“下”误“不”。&&&七年“何以不言师败绩”注“据秦师败绩”。“秦”误“蔡”,“绩”误“缉”。“公失序也”《释文》“眣,音舜”。“音”误“者”。&&&九年“缘孝子之心”注“以听冢宰三年”。“冢”误“家”。“何以书记异也”注“四方叛德”。“德”误“得”。“葬曹共公”《释文》“○共,音恭”。脱一圈、三字。&&&十年“夏秦伐晋”注“晋先眛以师奔秦”。“眛”误“昧”。&&&十有三年“欲天下之一乎周也”注“命使遥供养”。“供”误“俱”。又“所以一天下之心于周室”。“之”误“人”。&&&十有四年“公至自晋”《释文》“为臣,于伪反。”“于”误“千”。“齐侯潘卒”《释文》“潘,普干反”。“干”误“千”。“有星孛入于北斗”《传》注“吴楚更谋”。“吴”误“具”。“貜且也长”注“既两不得正性”。“两”误“雨”。“不得专废置君也”注“本当言卻娄接菑”。“卻”改“邾”。&&&十有五年“筍将而来也”注“故取其尸置编舆中”。“故”误“放”。“日有食之”注“宋人弑其君处臼”。“臼”误“曰”。&&&十有六年“然则曷为不言公无疾不视朔”。此下增“有无疾不视朔”六字,非。“公子遂及齐侯盟于犀邱”《释文》“左工作郪邱”。“邱”误“立”。&&&宣公元年“三年待放”注“刳胎焚夭”。“夭”误“天”。又“《易》曰,系用徽墨”。“墨”改“纆”。&&&六年“使诸大夫皆内朝”注“虽有富贵者以齿”。脱“有”字。○案:此衍“富”字,当去。去“有”字,非也。“有人荷畚”《释文》“荷,胡可反,又音河”。“河”误“同”。“遂刎颈而死”注“明约俭之卫也”。“明”误“用”。&&&八年“有疾也”《释文》“难辞,乃旦反”。“旦”误“且”。“日有食之既”注“屈服彊楚之应”。“彊”误“疆”。&&&十年“饥何以书”注“开仓廪赡振乏”。“乏”改“之”。又《释文》“赡,常艳反。”“赡”误“胆”。&&&十有二年“君之不令臣”注“言君之不善臣”。“君”误“吾”。“庄王亲自手旌”注“缁广充幅长寻曰旐”。“充”误“允”。“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注“炊亨者曰养”。“亨”改“烹”,非。“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注“不顾杅皮”。“杅”误“杆”。&&&十有五年“平者在下也”注“等不物贬”。“物”改“勿”。“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注“瓜果种疆畔”。“疆”误“彊”。&&&十有八年“自是走之齐”注“逐弑君本当绝”。“逐”改“遂”。又“又不当逐”。“又”改“父”,非。&&&成公三年“宣宫则曷为谓之新宫”注“易其西北角”。“北”误“比”。&&&四年“郑伯坚卒”。“坚”从《释文》改“<臤”,非。&&&八年“其馀皆通矣”注“道遥术”。“道”改“逍”。又“当劳来与贤师良傅”。“傅”误“传”。&&&十有五年“宋世子成”。“成”改“戌”。&&&十有六年“易也”注“易故末言之”。“末”误“未”。“外治诸京师而免之”注“讼治于京师”“于”误“子”。&&&十有七年“然则郊曷用”注“鲁郊博卜春三月”。“博”改“传”,非。&&&襄公五年“盖欲立其出也”注“主者者善之”。上“者”改“书”。&&&九年“大者曰灾”注“大者,谓正侵”。“侵”改“寝”。&&&十年“公至自会”注“开道彊夷灭中国”“彊”误“疆”。&&&十有三年“夏取诗”《释文》“亟,去兾反”。“兾”误“异”。&&&十有六年“于湨梁”。“湨”误“溴”。“君若赘旒然”注“《礼记玉藻》曰”。“玉”误“王”。“甲子地震”注“是时湨梁之盟。”“湨”误“溴”。&&&二十有九年“刑人也”注“古者肉刑,墨、劓、膑、宫与大辞而五”。“膑”误“摈”。&&&昭公五年“戊辰叔弓,帅师”注“以兴兵战斗”。“兴”误“与”。&&&十年“宋公戌卒”《释文》“宋戌读《左传》者,音成,何云,向戌与君同名,则宜音恤。”“成”改“城”,下“戌”亦作“城”,误。&&&十有二年“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注“不改更信文也”。“文”改“史”。&&&十有三年“君子不耻不与焉”注“故云尔”“云”误“去”。又“时不受盟也”“盟”改“赂”。“不与诸侯专封也”注“故使若有国自归者也”。“若”误“君”。又“无君所责”“君”下剜增“无”字。&&&十有七年“楚人及吴战于长岸”注“据於越败吴于醉李”。“醉”改“檇”。&&&二十年“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注“据始出奔未有言此者”。“此”改“自”。“畔则曷为不言其畔”注“如邾娄庶期”“期”改“其”。“或为主于国”《释文》“《说文》云,絜,缊也”。“云”误“去”,“絜”改“絮”。&&&二十有一年“宋华亥”注“宋乐大心自曹入于萧”。“大”改“世”。“蔡侯朱出奔楚”注“意背中国而与楚”“意”改“恶”。&&&二十有二年“言不及外也”注“不言成周”。“言”改“曰”。&&&二十三年十下剜增“有”字。“吴少进也”注“髡楹下云灭者”。“云”误“去”。“著有天子也”注“天王失位徒居”。“徒”改“徙”。&&&二十有四年“大雩”注“时年叔倪出会”。“时”改“明”。&&&二十有五年“玉戚”。“玉”误“王”。“君无多辱焉”注“故云尔”。“云”误“亡”。“赐之以死”注“即所锡之以死”。“锡”改“赐”。&&&二十有六年“不嫌也”注“起正居在成周”。“正”改“王”,非。○案:正居,犹正位也。故注又云“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各本皆同,独鄂本误作“王”。&&&二十有九年“君存焉尔”注“不讳者责臣子当忧而纳之”。“责”误“贵”。&&&三十有一年“季孙隐如”《释文》“示滴泺也”。“示”改“亦”。“吾为其妻”注“云尔非也”。“云”误“去”。《释文》“愬,音素,本亦作「诉」”。“愬”改“诉”,“诉”改“愬”,并非。“叔术觉焉”注“动之微者,事之先见”。“者”改“吉”。“大夫之义不得世”注“主书者”。“主”误“王”。&&&定公元年“不蓑成也”。“蓑”改“衰”。&&&六年“二名非礼也”注“文致太平”。“平”误“乎”。&&&八年“公至自瓦”注“不别得意”。脱“别”字。“至乎曰若时而出”。“曰”改“日”。“临南束马”注“捶马衔走”。“捶”误“摇”。&&&十年“公至自颊谷”注“於是诛侏儒”。“是”误“见”。&&&十有二年“公至自围城”注“天子不亲征下土”。“土”改“士”,非。&&&十有四年“夏,卫北宫结来奔。”“北”误“比”。“於越败吴于醉李”《释文》“醉李,本又作檇,音同”。“檇”误“隽”,“同”误“司”。“天王使石尚来归脤”。“脤”误“月”。&&&十有五年“日有食之”注“是後卫蒯聩犯父命”。“聩”误“瞆”,後并同,不更出。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释文》“为後,于伪反”。“于”误“千”。“开之则闯然”《释文》“丑衽反”。“丑”误“五”。&&&十有三年“彗星也”《释文》“彗星,囚岁反”。“囚”误“因”。&&&十有四年“有王者则至”《释文》“援,音袁”。“援”误“稷”。“曰备矣”《释文》“拨,卜末反”。“末”误“未”。“则未知其为是与”注“崇德政麟”。“政”误“致”。又“德合者相反”。“反”改“友”。《释文》“其为,于伪反”。脱“其”字。又“是与,音馀”。脱“是”字。“《春秋公羊》卷第十二”此在第八行。第九行“《经》、《传》,贰阡贰拾壹字”。“壹”误“陆”。第十行“注,叁阡叁伯捌拾玖字”。“玖”误“壹”。第十一行“音义,捌伯捌拾柒字”。“柒”误“陆”,增“仁仲比校讫”五字,非。第十三行“余仁仲刊于家塾”;第十五行“癸丑仲秋重校”。上二条并脱。&&&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禮記十卷 古文詞略二十四卷 吳郡圖經續記三卷 許學叢刻九種九卷 遜學齋文鈔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續鈔五卷詩鈔十卷詩續鈔五卷 十七史一千五百七十四卷 小窓別紀四卷雜記一卷 武林藏書録四卷 淮海先生文粹十四卷 焦尾閣遺稿一卷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春暉堂叢書十二種 皇朝藩部要略十八卷表四卷 御風要術三卷 曾惠敏公全集四種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 元聖武親征錄 金山衛廟學紀略不分卷 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五十種 二曲集四十六卷 金陵文鈔十六卷 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 農候雜占四卷 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 平南王元功垂範二卷 皇清經解一百九十卷首一卷正訛記一卷 述學內篇三卷補遺一卷外篇一卷别錄一卷附錄一卷校勘記一卷 易憲四卷附圖說一卷 歸愚文鈔十二卷文續十二卷詩鈔十四卷黃山遊草一卷台山遊草一卷南巡詩一卷 知止堂文集九卷 藝海珠塵八集一百六十四種三百十七卷 翁松禪手劄不分卷 遯盫古錢存八卷 圖註八十一難經辨眞四卷 禮記集說十卷 通天秘書要覽五卷附致富奇書一卷 重鐫神峯張先生通考闢謬命理正宗大全六卷 行朝錄十卷 發菩提心論二卷 博物新編三卷 恒言錄六卷 黃氏醫書八種 禮記省度四卷 意香閣詞二卷 南皮張宮保政書奏議初編十二卷 淨土古佚十書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六卷 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 唐宋八大家類選十四卷 國朝畫徵錄三卷續錄二卷 琵琶譜三卷 詩毛氏傳疏三十卷釋毛詩音四卷毛詩說一卷毛詩傳義類一卷鄭氏箋考徵一卷 勸世歸真四卷 切問齋文鈔三十卷 讀史大略六十卷附錄樂府一卷 俞俞齋文稿初集四卷詩稿初集二卷 說文解字斠詮十四卷 大清光緒二年時憲書一卷 [光緒]直隸和州志四十卷首一卷補遺一卷 精印翰苑分書小楷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