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
书名《中原音韻》
书名 中原音韵
作者周德清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集部>詞曲類>南北曲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元周德清撰。德清字挺齋,高安人。是書成於泰定甲子,原本不分卷帙。考其《中原音韻》起例以下,即列諸部字數。正語作詞起例以下,即列作詞諸法。蓋前為韻書,后為附論,畛域顯然。今據此釐為二卷,以便省覽。其音韻之例,以平聲分為陰陽,以入聲配隸三聲,分為十九部。一曰東、鍾,二曰江、陽,三曰支、思,四曰齊、微,五曰魚、模,六曰皆、來,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歡,十曰先、天,十一曰蕭、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四曰車、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十七曰侵、尋,十八曰監、咸,十九曰廉、纖。蓋全為北曲而作。考齊、梁以前,平、上、去無別。至唐時,如元稹諸人作長律,尚有遺風。惟入聲則各自為部,不葉三聲。然如《檀弓》稱子辱與彌牟之弟游,注謂文子名木,緩讀之則為彌牟。又古樂府《江南曲》以“魚戲蓮葉北”韻“魚戲蓮葉西”,注亦稱北讀為“悲”。是以入葉平,已萌於古。又《春秋》“盟於蔑”,《穀梁》作“盟於昧”。《春秋》定姒卒,《公羊》作定弋卒。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轉通也。北音舒長遲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聲。凡入聲皆讀人三聲,自其風土使然。樂府既為北調,自應歌以北音。德清此譜,蓋亦因其自然之節。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當,此之謂也。至於因而掊擊古音,則拘於一偏,主持太過。夫語言各有方域,時代遞有變遷,文章亦各有體裁。三百篇中,東陽不葉。而孔子象傳以中韻當,老子道經以聾韻盲。此參用方音者也。楚騷之音,異於風雅。漢、魏之音,異於屈宋。此隨時變轉者也。左思作三都賦,純用古體,則純用古音。及其作《白發賦》,與《詠史》、《招隱》諸詩,純用晉代之體,則亦純用晉代之音。沈約《詩賦》皆用四聲,至於《冠子祝文》則化字乃作平讀。又文章用韻,各因體裁之明證也。詞曲本里巷之樂,不可律以正聲。其體創於唐。然唐無詞韻,凡詞韻與詩皆同。唐初回波諸篇,唐末《花間》一集可覆按也。其法密於宋。漸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諸例。而三百年作者如云,亦無詞韻。間或參以方音,但取歌者順吻,聽者悅耳而已矣。一則去古未遠,方音猶與韻合,故無所出入。一則去古漸遠,知其不合古音,而又諸方各隨其口語,不可定以一格。故均無書也。至元而中原一統,北曲盛行。既已別立專門,自宜各為一譜。此亦理勢之自然。德清乃以后來變例,據一時以排千古,其傎殊甚。觀其瑟注音史,塞注音死。今日四海之內,寧有此音,不又將執以排德清哉?然德清輕詆古書,所見雖謬。而所定之譜,則至今為北曲之準繩。或以變亂古法詆之,是又不知樂府之韻本於韻外別行矣。故今錄存其書,以備一代之學,而并論其源流得失如右。(以上曲韻)。──右“詞曲類”南北曲之屬,三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木庵詩集一卷 詩徵閣詩草一卷 佛說大報父母恩重經一卷 光緒二年丙子科浙江鄉試副貢硃卷一卷 蘇詩摘律六卷 雨村詩話十六卷 三禮陳數求義三十卷 漢濱集十六卷 春燈謎傳奇二卷 [民國]武平縣志三十一卷首一卷(原缺卷二十七至三十一)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靜思集 大乘五蘊論一卷 楊氏女殺狗勸夫雜劇一卷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録五百六十六卷 二硯窩文稿一卷 望江亭中秋切鱠雜劇一卷 書經補篇一卷 唱經堂杜詩解四卷 惜寸陰齋叢鈔八集一百二十五種 家乘拾遺一卷晻畫樓墨餘一卷 海天旭日硯記一卷附明史本傳一卷 興起行經二卷 濟顚語錄不分卷 在園雜志四卷 庚子事變攝影圖集 松陽縣志十二卷 皇朝輿地韻編二卷 懷舊集十二卷續集五卷女士詩錄一卷 刁氏四種 十一家注孫子三卷 敍錄一卷年譜一卷 遊張公洞記一卷 檗隖詩存別集四十五卷 仙都志二卷 地鏡圖一卷 影燈記 孝子傳 [浙江衢州]孝義徐氏宗譜不分卷 雙溪詞(雙溪詩餘)一卷 史糾六卷 鹿樵紀聞三卷 習靜齋詩草二卷 九成宮醴泉銘一卷 煙霞草堂遺書十七種 劉氏鴻書一百八卷 重刻黃文節山谷先生文集三十卷 辛稼軒先生年譜三稿一卷 寂趕吟倡和詩抄一卷 徐偉長集一卷 中庸指歸一卷圖一卷中庸分章一卷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一卷 小學義疏六卷首一卷 竹書紀年二卷 籥盦東遊日記一卷 省菴法師語錄二卷附西方發願文注一卷東海若解一卷 山右吟草一卷 梅妃傳一卷 浙遊漫錄一卷浙遊重記一卷(清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 小兒則古方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