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釋敎錄
书名《開元釋敎錄》
书名 开元释敎录
作者釋智昇
版本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分类子部>釋家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唐釋智昇撰。智昇開元中居長安西崇福寺。是編以三藏經論編為目錄,不分門目,但以譯人時代為先后。起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開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載。中間傳經緇素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賢集傳并及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為二錄。一曰總括群經錄。皆先列譯人名氏,次列所譯經名、卷數及或存、或佚,末列小傳,各詳其人之始末,凡九卷。其第十卷則載歷代佛經目錄,凡古目錄二十五家,僅存其名;新目錄十六家,具列其數。首為古經錄一卷,謂為秦始皇時釋利防等所赍,其說恍惚無徵。次為舊經錄一卷,稱為劉向校書天祿閣所見,蓋依據向《列仙傳》序稱七十二人已見佛經之文,至稱為孔壁所藏,則無庸置辨矣。馀自漢時佛經目錄以后,則固皆有實徵者也。一曰別分乘藏錄。凡為七類,一曰有譯有本,二曰有譯無本,三曰支派別行,四曰刪略繁重,五曰拾遺補闕,六曰疑惑再譯,七曰偽邪亂真。則各以經論類從,州列部分,與總錄一經一緯,凡八卷。其第十九卷則大乘經律論入藏目錄,第二十卷則小乘經律論圣賢集傳入藏目錄也。佛氏舊文,茲為大備,亦茲為最古。所列諸傳,尤足為考證之資。朱彝尊作《經義考》,號為善本,而核其體例,多與此符。或為規仿,或為闇合,均未可定,然足見其為緇流之中嫻於著作者矣。考《隋書》載王儉《七志》,以道佛附見,合為七門。阮孝緒《七錄》則以佛錄第六,道錄第七,共為七門。《隋志》則於四部之末附載道經、佛經之總數,而不列其目。《唐志》以下頗載經目,而掛漏實多。今於二氏之書皆擇體裁猶近儒書者略存數家,以備參考,至經典敘目則惟錄此書及《白云霽道藏目錄》以存梗概,亦猶《隋志》但列總數之意云爾。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楚望閣集六卷 戰國策校注十卷 增補醫方一盤珠全集十卷 司空詩品注釋一卷 丁辛老屋集二十卷 龍岡山人古今體詩鈔二卷 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詞科掌錄十七卷餘話七卷 省軒考古類編十二卷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二十卷圖譜一卷 信好錄四卷 藝風藏書記八卷 漁洋山人秋柳詩箋一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七卷 四書讀本十九卷圖一卷句辨一卷字辨一卷疑字辨一卷 痰火點雪四卷 [乾隆]清水縣志十六卷 戴氏三俊集三卷 金山志十卷 [光緒]唐山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古品節錄六卷 東洋史要 晨風閣叢書二十三種 澹如軒詩草一卷 曾文正公家書十卷 莆陽詩編二卷 歸元恭先生文續鈔七卷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十卷 目耕帖三十一卷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 純正蒙求三卷 遊龍杖題辭一卷 蜀景匯覽十四卷 劉海峯文鈔一卷 讀書做人譜 [萬曆]臨潼縣志四卷 差事檔 [光緒]秀山縣志十四卷首一卷 四書典制類聯音注三十三卷 魏稼孫先生全集四種 [光緒]順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錄一卷 鄭徵君雜著五種 四書反身錄八卷 金史紀事本末五十二卷 賭棋山莊餘集五卷 漁洋感舊集小傳四卷補遺一卷 蒔蘭堂詩社匯選二卷 知聖道齋讀書跋尾二卷 武陽城鄉區域始末記 文獻通考詳節二十四卷 辨證奇聞十卷 四聖懸樞五卷 金剛經如是解 讀史兵略四十六卷 駱文忠公奏議十六卷奏稿十一卷附錄一卷 崇祀名宦錄一卷 唐宋名賢確論 化學衛生論四卷 香樹齋詩續集三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