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燕外傳
书名《飛燕外傳》
书名 飞燕外传
作者伶玄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子部>小說家類>雜事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舊本題漢伶元撰。末有元自序,稱字子于,潞水人。由司空小吏歷三署,刺守州郡,為淮南相。其妾樊通德,為樊嫕弟子不周之子,能道飛燕姊弟故事,於是撰《趙后別傳》。其文纖靡,不類西漢人語。序末又稱元為河東都尉時,辱班彪之從父躅,故彪續《史記》不見收錄。其文不相屬,亦不類元所自言。后又載桓譚語一則,言更始二年劉恭得其書於茂陵卞理,建武二年賈子翊以示譚。所稱埋藏之金縢漆匱者,似不應如此之珍貴。又載荀勖校書奏一篇,《中經簿》所錄,今不可考。然所校他書,無載勖奏者,何獨此書有之?又首尾僅六十字,亦無此體,大抵皆出於依托。且閨幃媟褻之狀,嫕雖親狎,無目擊理。即萬一竊得之,亦無娓娓為通德縷陳理,其偽妄殆不疑也。晁公武頗信之。陳振孫雖有或云偽書之說,而又云通德擁髻等事,文士多用。而禍水滅火之語,司馬公載之《通鑒》。夫文士引用,不為典據。采淖方成語以入史,自是《通鑒》之失。乃援以證實是書,紕繆殊甚。且禍水滅火,其語亦有可疑。考王懋竑《白田雜著》有《漢火德考》,曰漢初用赤帝子之祥,旗幟尚赤。而自有天下后,仍襲秦舊,故張蒼以為水德。孝文帝時,公孫臣言,當改用土德,色尚黃,其事未行至孝武帝改正朔,色尚黃,印章以五字,則用公孫臣之說也。王莽篡位,自以黃帝之后,當為土德,而用劉歆之說,盡改從前相承之序,以漢為火德。后漢重圖讖,以赤伏符之文改用火德。班固作志,遂以著之高帝紀。而后漢人作《飛燕外傳》(案:懋竑此語,尚以此傳為真出伶元,蓋未詳考。)有禍水滅火之語,不知前漢自王莽、劉歆以前,未有以漢為火德者,蓋其誤也云云。據此,則班固在莽、歆之后,沿誤尚為有因,淖方成在莽、歆之前,安得預有滅火之說?其為后人依托,即此二語亦可以見。安得以《通鑒》誤引,遂指為真古書哉?。(案:此書記飛燕姊妹始末,實傳記之類。然純為小說家言,不可入之於史部,與《漢武內傳》諸書同一例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陈衆仲文集(安雅堂集、安雅堂文集) 陈衆仲文集(安雅堂集、安雅堂文集) 陈衆仲文集(安雅堂集、安雅堂文集) 陈衆仲文集(安雅堂集、安雅堂文集) 陈衆仲文集(安雅堂集、安雅堂文集) 陈衆仲文集(安雅堂集、安雅堂文集) 安雅堂集 陈荔溪诗集 陈荔溪诗集 蜕庵集二卷补遗一卷 蜕庵诗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蜕庵诗(蜕庵集) 蜕庵诗(蜕庵集) 蜕庵诗(蜕庵集) 蜕庵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诗(张蜕庵诗集) 蜕庵集诗不分卷蜕巖词一卷 蜕庵诗四卷蜕巖词 蜕庵诗五卷集蜕巖词二卷 蜕庵诗五卷集蜕巖词二卷 蜕奄诗四卷集外诗一卷附录一卷蜕巖词二卷 蜕庵诗四卷蜕巖词二卷 蜕庵诗五卷集蜕巖词二卷附录一卷 梦观集 梦观集五卷附录一卷 梦观集 梦观集 梦观集 圭塘小稿续集一卷别集二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续集一卷别集一卷 圭塘小稿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许文忠公圭塘小稿 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别集附录一卷续集一卷续集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 圭塘小稿(圭塘欸乃集) 至正集 至正集 至正集 至正集 至正集 至正集 至正集 栲栳山人诗集(栲栳山人集) 栲栳山人诗集(栲栳山人集) 栲栳山人诗集(栲栳山人集) 栲栳山人诗集(栲栳山人集) 栲栳山人诗集(栲栳山人集) 栲栳山人诗集(栲栳山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