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璜新論
书名《珩璜新論》
书名 珩璜新论
作者孔平仲
版本江苏巡抚采进本
分类子部>雜家類>雜說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孔平仲撰。平仲字毅父,一作義甫,清江三孔之一也。治平二年進士。元祐中提點京西刑獄。坐黨籍,安置英州。崇寧初,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慶。黨論再起,奉祠以卒。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一曰《孔氏雜說》。然吳曾《能改齋漫錄》引作《雜說》,而此本卷末有淳熙庚子吳興沈詵跋,稱渝川丁氏刊版,已名《珩璜論》。則宋時原有二名。今刊本皆題《雜說》,而鈔本皆題《珩璜新論》,蓋各據所見本也。是書皆考證舊聞,亦間托古事以發議,其說多精核可取。蓋清江三孔在元祐、熙寧之間皆卓然以文章名,非言無根柢者可比也。卷末附錄雜說七條,在詵跋之前,皆此本所佚,疑為詵所補鈔。今并附入,以成完書。至《珩璜》之名,詵已稱莫知所由,又以或人碎玉之解為未是。考《大戴禮》載曾子曰:君子之言,可貫而佩。珩璜皆貫而佩者,豈平仲本名雜說,后人推重其書,取貫佩之義,易以此名歟?考平仲與同時劉安世、蘇軾,南宋林栗、唐仲友,立身皆不愧君子,徒以平仲、安世與軾不協於程子,栗與仲友不協於朱子,講學家遂皆以寇讎視之。夫人心不同,有如其面,雖均一賢者,意見不必相符。論者但當據所爭之一事,斷其是非,不可因一事之爭,遂斷其終身之賢否。韓琦、富弼不相能,不能謂二人之中有一小人也。因其一事之忤程、朱,遂并其學問、文章、德行、政事一概斥之不道,是何異佛氏之法不問其人之善惡,但皈五戒者有福,謗三寶者有罪乎?安世與軾,炳然與日月爭光,講學家百計詆排,終不能滅其著述。平仲則惟存《本集》、《談苑》及此書,栗惟存《周易經傳集解》一書,仲友惟存《帝王經世圖譜》一書。援寡勢微,鑠於眾口,遂俱在若存若亡間。實抑於門戶之私,非至公之論,今仍加甄錄,以持其平。若沈繼祖之《梔林集》,散見於《永樂大典》者,尚可排緝成帙。以其人不足道,而又與朱子為難,則棄置不錄,以昭袞鉞,凡以不失是非之真而已。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契丹官儀一卷 趨朝事類一卷 元豐官志不分卷 元豐官志不分卷 大元官制雜記一卷 諸司職掌不分卷 諸司職掌不分卷 諸司職掌不分卷 諸司職掌十卷 諸司職掌十卷 官職會通二卷 百官述二卷 官制備考二卷 官制備考二卷 官制備考二卷 官禮制考一卷 官級由陞二卷 官爵志三卷 官爵志三卷 官爵志三卷 官爵志三卷 官爵志三卷 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十六卷 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五卷 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五卷 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五卷 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五卷 新鐫京本校正華夷總覽大明官制七卷 明職一卷 使職文獻通編正編十卷外編十二卷 直省府縣官員銓選考語一卷 品級考二卷 品級考二卷 品級考二卷 新刻官員品級考二卷 新刻官員品級考二卷 官品令三十卷 皇明功臣封爵考八卷 明功臣襲封底簿不分卷 萬曆八年四月急選報一卷 職官述三卷 皇朝職官志十六卷 皇朝職官志十六卷 皇朝文職官錄不分卷 皇朝文職官錄不分卷 國朝八旗封爵考不分卷 客牕偶談一卷 銓選滿洲則例一卷 吏部銓選滿官則例一卷 欽定吏部滿洲銓選則例一卷 欽定吏部銓選滿洲官員則例五卷 吏部銓選滿官則例五卷 吏部銓選滿官則例五卷 吏部增改銓選滿官則例不分卷 吏部銓選滿洲官員則例五卷 欽定吏部銓選滿洲官員則例五卷 吏部銓選滿洲官員則例五卷 吏部銓選漢官則例三卷 吏部銓選漢官則例八卷 吏部銓選漢官則例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