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聞見記
书名《封氏聞見記》
书名 封氏闻见记
作者封演
版本安徽巡抚采进本
分类子部>雜家類>雜說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唐封演撰。演里貫未詳。考封氏自西晉、北魏以來,世為渤海蓚人,然《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無演名,疑其疏屬也。書中石經一條,稱天寶中為太學生。貢舉一條,記其登第時張繟有千佛名經之戲,然不云登第在何年。佛圖澄碑一條,記大歷中行縣至內邱,則嘗刺邢州。卷首結銜題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而尊號一條,記貞元間事,則德宗時終於是官也。是書唐、宋藝文志、《通志》、《通考》皆作五卷、《書錄解題》作二卷,殆輾轉傳抄,互有分合。此本十卷,末有元至正辛丑夏庭芝跋,又有明吳岫、朱良育、孫允伽、陸貽典四跋。良育跋云,自六卷至十卷,友人唐子畏見借所抄,近又於柳大中借鈔前五卷。第七卷中全局俱欠,只存末后一紙耳。今考目錄所列凡一百一條,第一卷僅二條,不盈兩紙,亦似不完。第三卷銓曹一條,闕其末。而風憲一條全佚,不止闕第七卷。第七卷中視物遠近一條,海潮一條,北方白虹一條,西風則雨一條,松柏西向一條,皆全佚。蜀無兔鴿一條,佚其前半。月桂子一條,僅完其下。石鼓一條,弦歌驛一條,又闕。高唐館一條亦不完。其上下溫湯一條又闕其末,而目錄此條之下注增字,亦非僅存末一頁者,中間又頗多闕字。允伽跋稱,借秦酉巖本重校,意其與朱本小異歟。然稱朱跋從秦本錄出,則又不可解,疑久無刊本,遞相繕寫,又非復朱氏之舊矣。唐人小說,多涉荒怪,此書獨語必徵實。前六卷多陳掌故,七、八兩卷多記古跡及雜論,均足以資考證。末二卷則全載當時士大夫軼事,嘉言善行居多,惟末附諧語數條而已。其中音韻一條,記唐韻部分為陸法言之舊,其同用、獨用則許敬宗所定,為諸書之所未言。文字一條,論隸書不始程邈,援《水經注》為證。明楊慎矜為獨見者,乃演之所已言。又顏真卿《韻海鏡源》世無傳本,此書詳記其體例,知元陰時夫《韻府群玉》實源於此。而后人不察,有稱真卿取句首字不取句末字者,其說為杜撰欺人。并知《永樂大典》列篆隸諸體於字下,乃從此書竊取其式,而諱所自來。月中桂一條,記桂子月中落一聯為宋之問臺州詩,足證計有功《唐詩紀事》駱賓王為僧之妄。他如論金雞、露布、鹵簿、官銜、石志、碑碣、羊虎、拔河諸條,亦皆原委詳明。唐人說部,自顏師古匡謬正俗、李匡乂《資暇集》、李涪《刊誤》之外,固罕其比偶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江上詩鈔補:11卷,首1卷 蔡中郎集 藏印邊務錄:2卷 省吾堂四種 以歌以泣詩草:1卷 續續皇朝史略:7卷 初學檢韻 蘇氏初修宗譜:[波陽]:3卷,首1卷,末1卷 四書逸箋:6卷 天京錄:3卷 驛站路程:1卷 瑟譜:十卷 墨子 吳越春秋:6卷 大清搢紳全書:[1903] 胡小石書法選集 中華民國十二年歷書 清愛堂集:23卷 撫吳疏草:五十六卷 籌餉巵言:1卷 藏園詩鈔:一卷 心巢文錄:二卷 廬山志:15卷 東事書:1卷 詩問:1卷 民法實用五編 堅白齋集 覺非集:十卷 醒世文 靈峰志:4卷,附補遺1卷 鯤溟先生詩集:4卷,附奏疏 曾文正公大事記:4卷 讀通鑑論:30卷,末1卷 吳中人物志:十三卷 金石文字跋尾:2卷 (影印)四庫全書四種:7卷 潛齋簡效方:1卷,救急良方1卷 通志略:52卷 海上紀聞 漕運全書:96卷,卷首1卷 瀛奎律髓刊誤:49卷 弢樓遺集:3卷 攀古樓彜器款識:二卷 [乾隆]高安縣志:12卷,卷首一卷 桐花閣詞鈔:1卷 (南通)費鑑清先生哀思錄 碑傳集補 昌黎縣志:[民國]:12卷,首1卷,末1卷 諸子文粹續編 日損齋筆記:1卷,附攷證1卷 乙丙紀事:1卷 凌煙閣功臣圖 周易傅氏注:1卷 揚州營志:十六卷 柳岸吟:1卷 清微齋法:二卷 史見:2卷 抱樸子內篇:20卷 楚辭:6卷 近代十大家尺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