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耆舊傳
书名《京口耆舊傳》
书名 京口耆旧传
作者劉宰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史部>傳記類>總錄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不著撰人名氏。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焦竑《國史經籍志》皆載其名,亦不云誰作。考書中《蘇庠傳》末云:予家世丹陽,先人知其狀為詳,又從其孫嘉借家傳,則作者當為丹陽人。庠卒於紹興十七年,而作者得交其孫,則當為南宋末年人也。其書采京口名賢事跡,各為之傳。始於宋初,訖於端平、嘉熙間。其中忠烈如陳東,經濟如張愨、張縝、湯東野、劉公彥,風節如王存、王遂、蔣猷、劉宰,文學如沈括、洪興祖,書畫如米芾父子,雖皆著在史傳,而軼聞逸事,則較史為詳。至《湯東野傳》稱,明受赦書至,東野謀於張浚,欲匿赦不宣。而《宋史》浚本傳稱,浚命守臣湯東野秘不宣。其說互異。證以劉宰《漫塘集·湯侍郎勤王錄跋》,乃與此書所載合,則足以訂《宋史》記錄之誤。《漫塘集》稱陳東於欽宗時凡六上書,高宗時凡四上書。《宋史》東本傳第云於欽宗時五上書,高宗時三上書。證以此書,乃知《宋史》有據,《漫塘集》為傳聞之訛。王鞏《甲申雜記》謂陳亢以熙寧八年生廓與度。證以此書,廓中熙寧九年進士,則距生歲止一年;度中元豐三年進士,則距生歲止四年。尤足以糾小說附會之謬。如此之類,不一而足。蓋是書體例,全仿正史。每為一傳,首尾該貫,生卒必詳。與諸家雜說隨筆記載,不備端末者不同。故事實多可依據,於史學深為有裨。《文淵閣書目》載是書不列卷數。《經籍志》則作四卷。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裒合成編,釐為九卷。考《宋史·地理志》,京口凡丹徒、丹陽、延令、金壇四縣。神宗熙寧五年,改延令為鎮,并入丹陽,則所存者僅三縣,而此書《吳致堯傳》,其人在宣和之季,乃仍稱曰延令人。蓋沿襲舊名,偶然失改。猶漢高帝十一年已改真定為東垣,而《南越王傳》猶稱尉佗為真定人。史氏駁文,不足為據。今仍以三縣分隸,庶從其實。至於諸書所載,互有同異,則并附載各條之下,以資考證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南海集二卷 蠶尾集十卷 漁洋山人詩集二十二卷 王阮亭古詩選五言十七卷七言十五卷 漁洋山人古詩選五言十七卷七言十五卷 漁洋山人古詩選五言十七卷七言十五卷今體詩抄十八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十卷年譜二卷荅北平黃少宰書一通 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十卷年譜二卷金氏精華錄箋注辨訛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十二卷年譜一卷補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十二卷年譜一卷補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十二卷年譜一卷補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十二卷年譜一卷補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十二卷補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十二卷補一卷 漁洋山人精華錄會心偶筆六卷 西陂類稿五十卷 若庵集五卷 有懷堂詩稿六卷文稿二十二卷 篤素堂集鈔三卷 篤素堂詩集七卷 黃湄詩集十卷 香草居集七卷 午亭文編五十卷 午亭文編五十卷 聊齋先生文集二卷 善卷堂四六十卷 善卷堂四六十卷 善卷堂四六十卷 文貞公集十二卷 莘野詩集一卷 蓮洋集十二卷補遺一卷附一卷 魏興士文集六卷 稗畦集一卷 樓村詩集二十五卷 南畇先生遺書文錄二卷詩錄二卷密證錄一卷陽明釋毀錄一卷不諼錄一卷 敬業堂詩集五十卷續集六卷 正誼堂文集十二卷續集八卷 艾陵文鈔十六卷 艾陵詩鈔二卷 笛漁小稿十卷 潛虛先生文集十四卷 南山集十六卷 南山集十四卷補遺三卷 南山全集十六卷 戴南山文鈔六卷 查浦詩鈔十二卷 北墅緒言五卷 義門先生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姓氏錄一卷 堯峰文鈔五十卷 弱水集二十二卷 弱水集二十二卷 弱水集二十二卷 弱水詩稿二十二卷 弱水草堂詩集二十二卷 弱水集對聯一卷王漁洋秋柳詩四首解一卷詩啟一卷 香屑集十八卷 𢈪堂集五十卷續集八卷補遺二卷冬錄一卷 望溪集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