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無卷數
书名《唐紀無卷數》
书名 唐纪无卷数
作者孫愨
版本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分类史部>別史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明孫愨撰。愨字士先,華容人。作《古微書》之孫瑴,即其弟也。是書以新、舊《唐書》皆為踳駁。其所指摘,如《舊書》楊朝晟一人兩傳。《新書》既立《武后本紀》,又復立傳。《舊書》列薛懷義於《外戚》。《新書》附張易之、昌宗兄弟於《張行成傳》。《舊書》於元和四年、麟德元年皆闕不書。穆宗即位之年,桂仲武誅楊清收安南事,六月、八月再見。《李光弼傳》擒周贄事,亦再見。李光顏弟光進,從郭子儀收西京事,誤入李光弼弟光進《傳》中。代宗生時,李林甫尚未仕,而《新書》語涉林甫,安祿山至洛陽即不能睹物,而《新書》紀其至長安。祖孝孫之樂律、僧一行之算術,《新書》皆不入《方技傳》。又譚忠之效忠王室,沈既濟之議立中宗紀,申《春秋》之義,《新書》皆不立傳。其說大抵皆當。其體例參取於編年、紀傳之間,以諸臣《列傳》分附於《本紀》之后。蓋仿前代《實錄》附載諸臣《列傳》之例,亦未為特創。至刪《宰相世系表》,惟存《宰相》、《方鎮》、《公主》三表,義例亦允。然《宰相》、《方鎮》皆甚略。《公主》仍是刪節《新書》之文,殊非《表》體。蓋散附《本紀》則不能各成一傳,總為一傳又自亂其例。改題曰《表》,亦不得已之變例也。至刪除諸《志》,而云欲通漢、唐、宋合為一《志》。其意蓋仿《宋書》、《隋書》。然宋去漢、晉不遠,事多相因,不得不原其沿革。唐享國三百馀載,自有一代之典制,其事迥殊。《隋志》則本名《五代史志》,不過附編於《隋書》,益不可為例矣。前列引用書目,下至明人文集,一一備載。而吳縝《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誤》至為切要,獨不見引。王铚偽《龍城錄》乃屢據以考異同,宜其龐雜冗漫也。簡端及字旁多有批評,乃其侄禔瞿之筆,頗多失考。如徐勣賜姓一條,上批曰:賜姓一事,唐為尤甚,其弊至明代始革。是并江彬、錢寧不知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堂樂府五種六卷 施愚山先生全集 南唐書十八卷音釋一卷 筠心堂存稿八卷 幻江遺獻詩草 左傳翼三十八卷 洪北江全集 廿二史劄記三十六卷補遺一卷 順治陸年丈量魚鱗清册 翻譯名義集二十卷 文房肆考圖說八卷 古今歷代廿四孝一卷 退補齋詩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文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醫時六言六卷 [圓明園秋令歲修清册] 春秋屬辭辨例編六十卷首二卷序目一卷 懺慧詞一卷度針樓遺稿一卷 [同治]沅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 地學二卷 謫麐堂遺集四卷 江上小蓬萊吟舫詩存十八卷 浦雅大山詩集七卷 禮記十卷 寄蝸殘贅十六卷 蘇學士文集十六卷 本草衍義二十卷 開礦器法圖說十卷 荀子二十卷 [乾隆]廬陵縣志四十五卷首一卷 聖會史記二卷 皇朝通典一百卷 羣經蒙求歌略一卷諸史蒙求歌略一卷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黃帝內經素問九卷 韓非子集解二十卷首一卷 葉氏女科證治四卷 古音餘五卷古音附錄一卷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四卷 增訂四體字法三卷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輿圖一卷附錄一卷 楊氏差不貧于古齋古泉喜神譜不分卷 韞山堂時文三集 [同治]昌黎縣志十卷 震川先生集三十卷 攻易錄四卷 簏底焚餘 經餘必讀八卷續編八卷 楊忠烈公文集六卷 松壽堂詩鈔十卷 桴亭先生詩鈔八卷確菴先生詩鈔八卷 吳顧賦合刻一卷 世忠堂文集六卷附家傳一卷守城善後紀略一卷 騎省集三十卷補遺一卷 近三科墨卷約選一卷 靈峰澫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十卷 新撰歐羅巴政治史四卷 紀文達公遺集十六卷 雅宜山人集十卷 說文解字注匡謬八卷 止原印略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