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
书名《東觀漢記》
书名 东观汉记
作者劉珍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史部>別史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仆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復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愿》、《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范書·伏湛傳》亦云: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后漢記》,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并在東觀,補續《漢記》。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也。其稱《東觀》者,《后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范書·竇章傳》云:永初中,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臺,至章和以后,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隋志》稱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后錄》并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愿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并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骃撰《后漢書補逸》,曾蒐集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注》、《后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掛漏殊多。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今悉加釐正,分為《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并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概從闕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玄天賜福燈科一卷 說史雋言十八卷 淮南詩鈔二卷 韓子二十卷 朔方備乘札記一卷 吳興志續編一卷 汪文摘謬一卷 禮記日錄三十卷圖解一卷 井礦工程三卷 歷代帝王紀年纂要一卷 功妙濟真君禮文一卷 白山詞介五卷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度國家歲入歲出總預算草案 會同縣志十四卷首一卷 棗林雜俎六卷 傲霜園詩鈔不分卷 梁溪漫志 中庸誼詁一卷 霞外詩集十卷 [乾隆]澳門記畧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壬占匯選六卷 秋審實緩比較條款彙案集成十六卷 長吟手稿不分卷 鞏豐、周弼 淨德集三十八卷 朱慶餘詩集(中唐朱慶餘詩)一卷 寶行王正論一卷 李忠毅公遺詩不分卷 世敬堂集四卷 詩品一卷 求一算術三卷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 琴趣外篇(晁氏琴趣外篇、晁无咎詞)六卷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浙江選拔貢卷一卷 福建鹽法議一卷 四色石四卷 西樓記八部十四回 福安縣一卷 餘冬緒録摘鈔六卷 說文引經攷二卷補遺一卷 古史紀年十四卷古史考年異同表二卷考年后說一卷 孟子通義七卷 孝經質疑一卷 拾遺錄一卷 靜軒公集一卷附錄一卷 介庵詩鈔五卷卷末一卷 文獻宋事記不分卷 農安縣志八卷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 全唐詩蟠根集十六卷 [天啓]東安縣志六卷 洪業彙編□卷 歐陽行周集(歐陽四門文集)十卷附錄一卷 蒔花小筑牖蒙草一卷 陳翼叔詩集五卷 穆天子傳六卷 懷寧曹氏藏曲曲譜 續藏書二十七卷 春秋長曆十卷 陶彭澤詩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