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續編
书名《通鑒續編》
书名 通鉴续编
作者陳桱
版本左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分类史部>編年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舊本題元陳桱撰。桱,字子經,奉化人,流寓長洲,后入明為翰林編修,以附楊憲,遷待制,見《明史》憲本傳。題元人者誤也。桱祖著,宋時以秘書少監知臺州,嘗作書名《歷代紀統》。其父泌,為校官,又續有撰述,世傳史學。桱以司馬氏《通鑒》、朱子《綱目》并終於五代。其周威烈王以上雖有金履祥《前編》,而亦斷自陶唐。因著此書,首述盤古至高辛氏,以補金氏所未備,為第一卷。次摭契丹在唐及五代時事以志其得國之故,為第二卷。其二十二卷皆宋事,始自太祖,終於二王,以繼《通鑒》之后。故以《續編》為名。然大書分注,全仿《綱目》之例,當名之曰《續綱目》。仍襲《通鑒》之名,非其實也。沈周《客座新聞》,載桱著此書時,書宋太祖云“匡允自立而還”。未輟筆,忽迅雷擊其案。桱端坐不懾,曰“霆雖擊吾手,終不為之改易也”云云。此雖小說附會之談,亦足見桱以褒貶自任,乃造作此說。今觀其義例,於宋自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后,始為大書系統。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本《晦翁語錄》,持論已偏。至於金承麟稱末帝,為之紀年。西遼自德宗以下諸主年號,亦詳為分注。雖各本史文,然承麟立僅一日,未成為君,西遼并無事跡可紀,而必縷列其間。亦不免循名失實。蓋委曲以存昰、昺二王,使承宋統。故輾轉相牽,生是義例,非千古公評。《明史·何喬新傳》,載喬新年十一時,侍父京邸,修撰周旋過之。喬新方讀《通鑒續編》,旋問書法何如。對曰:“呂文煥降元不書叛,張世杰溺海不書死節,曹彬、包拯之卒不書其官,而紀羲、軒多采怪妄,似未有當”云云。亦未始不中其失也。他如取宋太祖燭影斧聲之訛,載文天祥黃冠故鄉之語,皆漫無考正,輕信傳述。陳耀文《學林就正》又謂,桱誤以范仲淹《赴桐廬郡至淮遇風詩》為唐介作,又改詩中“強楚”為“狂楚”、“盡室”為“今日”、“蛟黿”為“魚龍”,則引據未免疏舛。黃溥《簡籍遺聞》又謂,桱紀其先戶部尚書顯、吏部尚書伸、工部尚書德綱諸事,為《宋史》所不載。成化間,續《綱目》者亦皆削去,疑其或出於妄托。則挾私濫載,尤不協至公。然自《通鑒綱目》以后,繼而作者,實始於桱。其后王宗沐、薛應旂等,雖遞有增修,而才識卒亦無以相勝。姑存以備參考,亦未為不可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光緒丁酉科]湖北鄉試硃卷一卷 胡文忠公遺集十卷首一卷 琴操二卷 繡像素梅姐四卷 高季迪先生大全集十八卷 同館賦續鈔十八卷 晚學集八卷 秦淮畫舫錄二卷畫舫餘譚一卷三十六春小譜四卷 古謠諺一百卷 續博物志十卷 盤山志十卷首一卷補遺四卷 日本國志四十卷 雙探妹一折 書業德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八卷 呂新吾全集二十二種 誦芬室叢刊 讀史提要録十二卷 隅園詩存二卷 周禮二十卷 [光緒]重修梅里志十八卷 尊小學齋家訓一卷 方望溪先生[苞]年譜一卷 婦人集注一卷補注一卷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輿圖要覽四卷 諸子平議三十五卷 戰國策三十三卷 畫延年室詩稿五卷 羅山遺書八種十八卷 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卷 三統術詳說四卷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 越絕書十五卷 [康熙]封邱縣續志五卷 繡像十五貫十六卷十六回 大學衍義四十三卷 危言四卷 論語後案二十卷 洪氏晦木齋叢書二十一種 三寶感通錄四卷 白沙子全集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勘書巢未定稿不分卷 大清律例增修統纂集成四十卷 春渚紀聞十卷 朔方備乘圖說一卷 四書補注附考備旨不分卷 說文外編十五卷補遺一卷 攬青閣詩鈔二卷 測海集六卷 七家詩輯注彙鈔九卷 歸愚文鈔十二卷文續十二卷餘集七卷 新鐫五行秘旨昭繇闢謬參贊陰陽曆理通書十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 長江礮臺芻議一卷 春秋公羊傳十一卷 御製暦象考成後編十卷 十杉亭帖體詩鈔五卷續編二卷 李長吉集四卷外詩集一卷 賢首五教儀六卷 南北史識小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