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书名《資治通鑒》
书名 资治通鉴
作者司馬光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史部>編年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光以治平二年受詔撰《通鑒》,以元豐七年十二月戊辰書成奏上,凡越十九年而后畢。光《進表》稱精力盡於此書。其采用之書,正史之外,雜史至三百二十二種。其殘稿在洛陽者尚盈兩屋。既非掇拾殘剩者可比。又助其事者,《史記》、前《后漢書》屬劉攽;三國、南北朝屬劉恕;唐、五代屬范祖禹。又皆通儒碩學,非空談性命之流。故其書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訓詁,浩博奧衍,亦非淺學所能通。光門人劉安世嘗撰《音義》十卷,世已無傳。南渡后注者紛紛,而乖謬彌甚。至三省乃匯合群書,訂訛補漏,以成此注。元袁桷《清容集》載先友《淵源錄》,稱三省天臺人,寶祐進士,賈相館之。釋《通鑒》三十年,兵難稿三失。乙酉歲,留袁氏家塾,日手抄《定注》。己丑寇作,以書藏窖中得免。案:三省《自序》,稱乙酉徹編,與桷所記正合。惟桷稱《定注》,而今本題作《音注》,疑出三省所自改。三省又稱,初依經典釋文例,為廣注九十七卷。后失其書,復為之注。始以考異及所注者散入《通鑒》各文之下。歷法、天文則隨《目錄》所書而附注焉。此本惟《考異》散入各文下,而《目錄》所有之歷法、天文書中并未附注一條。當為后人所刪削,或三省有此意而未及為歟。《通鑒》文繁義博,貫穿最難。三省所釋,於象緯推測,地形建置,制度沿革諸大端,極為賅備。故《唐紀》開元十二年內注云:“溫公作《通鑒》,不特紀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蓋本其命意所在,而於此特發其凡,可謂能見其大矣。至《通鑒》中或小有牴牾,亦必明著其故。如《周顯王紀》“秦大良造伐魏”條注云“大良造下當有‘衛鞅’二字”。《唐代宗紀》“董晉使回紇”條注云“此韓愈狀晉之辭,容有溢美”。又“嚴武三鎮劍南”條注云“武只再鎮劍南,蓋因杜甫詩語致誤”。《唐穆宗紀》“冊回鶻嗣君”條注云“《通鑒》例,回鶻新可汗未嘗稱嗣君”。《文宗紀》“鄭注代杜悰鎮鳳翔”條注云“如上卷所書杜悰鎮忠武,不在鳳翔”。凡若此類,并能參證明確,而不附會以求其合,深得注書之體。較尹起莘《綱目發明》附和回護,如諧臣媚子所為者,心術之公私,學術之真偽,尤相去九牛毛也。雖徵摭既廣,不免檢點偶疏。如景延廣之名,出師表敗軍之事,庾亮此手何可著賊之語,沈懷珍之軍洋水,阿那瑰之趨下口,烏丸軌宇文孝伯之誤句,周太祖詔今兄之作“令兄”,顧炎武《日知錄》并糾其失。近時陳景云亦摘地理訛舛者作《舉正》數十條。然以二三百卷之書,而蹉失者僅止於此,則其大體之精密,益可概見。黃溥《簡籍遺聞》稱是書元末刊於臨海,洪武初取其版藏南京國學。其見重於后來,固非偶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十科策略箋釋:10卷 體用十章:4卷10章 周易索隱 曲話:5卷 賓波詞:1卷 諸子詹詹錄:2卷 藤山志:10卷 近畿善本圖錄 嘉興府志:[萬歷]:32卷 叢鈔 雲間據目抄:5卷 金鷄談薈:14卷,卷首1卷 井田圖考:3卷 西学大成:12編五十六種 136卷 庾子山集:16卷,題辭1卷,附庾子山年譜1卷 竹汀先生日記鈔:二卷 廣雅:10卷 重學:20卷 顧端文公遺書:13種 續方言又補:2卷 准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一卷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12卷 前聞記:一卷 虞文靖公道園全集詩集:8卷 詩遺稿 8卷 文 44卷 佛說無量清靜平等覺經:3卷 明會要:80卷 孟子高氏章句:1卷 紫薇詩話:1卷 寄簃文存:8卷 三洲日記:8卷 詩纪:140卷,外集4卷,別集12卷 [民國]麻江縣志:23卷(存二十一卷:卷一至十一、十三至十八、二十至二十三) 北齋漫畫十編:1卷 涅槃經玄義文句:二卷 麗澤論說集錄:10卷 新訂四書補註備旨:10卷 周季編略:9卷 水師保身法 學畫淺說:一卷 後漢書彚評:120卷 環碧齋尺牘:5卷 夫山和尚住台州能仁寺語錄:1卷 西泠仙詠:3卷 李夫人墓誌 兩漢書菁華錄:3種 曹子建文集:10卷 荊門直隸州志:[同治]:12卷,首1卷 歷代名將事略:[2冊] 佛山忠義鄉志:19卷,首1卷 北帝鄷都制摩大法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40卷,附校勘記五卷 詩品:3卷 山谷琴趣外篇:3卷 五經異義疏證:3卷 新化學田志:10卷 花名寶卷:1卷 閑止書堂集鈔:2卷 後漢書疏證:30卷 石民四十集:九十八卷 讀書雜志:82卷,餘編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