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
书名《隋書》
书名 隋书
作者魏徵
版本内府刊本
分类史部>正史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唐魏徵等奉敕撰。貞觀三年,詔徵等修隋史。十年成紀傳五十五卷。十五年又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志。顯慶元年,長孫無忌上進。據劉知幾《史通》所載,撰《紀傳》者為顏師古、孔穎達。(案:《集古錄》據《穎達墓碑》,謂碑稱與魏鄭公同修《隋書》,而傳不著。蓋但據《舊唐書》言之,未考知幾書也。)撰《志》者為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案:宋刻《隋書》之后有天圣中校正舊跋,稱同修《紀傳》者尚有許敬宗,同修《志》者尚有敬播。至每卷分題,舊本十《志》內惟《經籍志》題侍中鄭國公魏徵撰。《五行志序》或云褚遂良作。《紀傳》亦有題太子少師許敬宗撰者。今從眾本所載,《紀傳》題以徵、《志》題以無忌云云。是此書每卷所題撰人姓名。在宋代已不能畫一。至天圣中重刊,始定以領修者為主,分題徵及無忌也。其《紀傳》不出一手,間有異同。如《文帝本紀》云“善相者趙昭”,而《藝術傳》則作“來和”。又《本紀》云“以賀若弼為楚州總管”,而弼本傳則作“吳州”。蓋卷帙浩繁,牴牾在所不免。至顧炎武《日知錄》所摘《突厥傳》中上言沙缽略可汗擊阿波破擒之,下言雍虞閭以隋所賜旗鼓西征阿波,敵人以為隋兵所助,多來降附,遂生擒阿波一條,則疑上文本言擊阿波破之,傳寫誤衍一“擒”字。炎武以為一事重書,似未必然也。其十《志》最為后人所推,而或疑其失於限斷。考《史通·古今正史篇》,稱太宗以梁、陳及齊、周、隋氏并未有書,乃命學士分修,仍以秘書監魏徵總知其務。始以貞觀三年創造,至十八年方就。合為五代紀傳,并目錄凡二百五十二卷。書成,下於史閣,惟有十《志》,斷為三十卷。尋擬續奏,未有其文。太宗崩后,刊勒始成其篇第,編入《隋書》。其實別行,俗呼為“五代史志”云云。是當時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本連為一書,十《志》即為五史而作,故亦通括五代。其編入《隋書》,特以隋於五史居末,非專屬隋也。后人五史各行,十《志》遂專稱《隋志》,實非其舊。乃議其兼載前代,是全不核始末矣。惟其時《晉書》已成,而《律歷志》所載《備數》、《和聲》、《審度》、《嘉量》、《衡權》五篇,《天文志》所載《地中》、《晷影》、《漏刻》、《經星》、《中宮二十八舍》、《十煇》諸篇,皆上溯魏、晉,與《晉志》復出,殊非史體。且同出李淳風一人之手,亦不應自剿己說。殆以《晉書》不在五史之數,故不相避歟。《五行志》體例與《律歷》、《天文》二志頗殊,不類淳風手作。疑宋時舊本題褚遂良撰者,未必無所受之。《地理志》詳載山川,以定疆域。《百官志》辨明品秩,以別差等。能補蕭子顯、魏收所未備。惟《經籍志》編次無法,述經學源流,每多舛誤。如以《尚書二十八篇》為伏生口傳,而不知伏生自有《書》教齊、魯間。以《詩序》為衛宏所潤益,而不知傳自毛亨。以《小戴禮記》有《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為馬融所增益,而不知劉向《別錄禮記》已載此三篇。在十《志》中為最下。然后漢以后之藝文,惟藉是以考見源流,辨別真偽,亦不以小疵為病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禮部韻略五卷 羅經解定七卷 躔離引蒙不分卷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首一卷 小萬卷齋詩稿三十二卷續稿四卷經進稿四卷 韻鏡一卷 嬰童百問十卷 六美圖四集 詩料類林摘要四卷 外科正宗十二卷 清波雜志二卷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一百二十卷 [道光]沂水縣志十卷 學案小識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吳氏石蓮庵刻山左人詞 戰國策選不分卷 吾子行二種 [康熙]青州府志二十一卷 選樓集句四卷 曾氏醫書四種 [嘉慶]羅江縣志三十六卷 竹書紀年統箋十二卷 南豐先生元豐類藁五十卷續附一卷 石龕詩卷二十四卷詩餘偶存一卷 儒林外史五十六卷 韓詩遺說續考四卷 古微堂内集二卷外集八卷 白玉寶琴 遼史紀事本末四十卷 賞奇軒四種合編 中說十卷 青櫺山房未刻詩刪存 明季南略十八卷 陳忠裕全集(陳忠裕公全集)三十卷年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姚惜抱先生前漢書評點一卷 鏡水堂詩鈔五卷 玉谿生詩詳注三卷 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守虞日記一卷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二十卷一百二十四回 史略八十七卷 錢南園先生遺集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議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十卷 性理大全書七十卷 止焚稿一卷 薰蕕並載四卷 [康熙]南陽縣志六卷首一卷 小謨觴館詩集八卷附錄一卷文集四卷 古文定懌四十卷 梁苑春雪 吹萬閣詩鈔五卷詞鈔一卷 槐軒約言一卷 皇清經解一千四百零八卷首一卷 閑中弄筆不分卷 孔子編年五卷 升庵先生文集八十一卷目錄四卷 江蘇海塘新志八卷首一卷 [光緒]定興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御製耕織圖 文章軌範十卷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