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正義
书名《古音正義》
书名 古音正义
作者熊士伯
版本江西巡抚采进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熊士伯撰。士伯字西牧,南昌人。官廣昌縣教諭。是書成於康熙丙子,又重訂於戊寅。版心書首皆題“卷一”,似乎尚有別卷。而核其目錄,已首尾完具,且附錄三篇亦在焉,則刊版誤也。是書所論,大抵以《說文》諧聲為古音之原,以后世方言為古音之轉,而以等韻經緯於其間。言之似乎成理,而其實不然。夫韻始諧聲,其來古矣。然許慎《說文》主於解字,不主於辨聲。所謂某字某聲,不過約略近似。如“年阝”今音“奴顛切”,而云“讀若寧”,寧、年雙聲之轉也。“虔”今音“渠焉切”,而云“讀若矜”,矜、鰥古字之通也。此本不可據以定韻。且以今韻、古韻互相參考,其間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江、杠”,工聲,此諧聲之字已變,而所諧之字未變者也。“鬮”,龜聲;“波”,皮聲:此諧聲之字未變,而所諧之字已變者也(龜古音邱,皮古音婆)。儀、議,義聲。此諧聲之字與所諧之字俱變者也(義儀議古并音俄)。祖,且聲;姐,亦且聲:此諧聲之字與所諧之字俱半變半不變者也(且字入虞韻,又入馬韻)。“諸、渚”,者聲;“奢”,亦者聲:此所諧之字全變,而諧聲之字半變半不變者也(者古音主,今韻諸、渚諧此聲,而奢字則入麻韻)。風、鳳,凡聲;泛,亦凡聲:此所諧之字不變,而諧聲之字半變半不變者也。皆與今說古韻者絕不相異。又如”。《木咎》”,咎聲,讀若皓,此《蕭》、《肴》、《豪》、《尤》之通用也。“魔”,麻聲。此《歌》、《麻》之通用也。“哇”,圭聲,讀若醫,此《支》、《佳》、《齊》之通用也。“魂”,云聲,此《文》、《元》之通用也。“茜”,西聲;“移”,多聲:此古今音別、一字之通用者也(西古音先、多古音夷)。“槐”,鬼聲;“遺”,貴聲:此古無平仄、三聲之通用者也。亦與今說古韻者絕不相異。凡此可以解者,何必待《說文》諧聲而后知。若夫“袞”,公聲;“輅、賂、路”,各聲;“訐”,干聲;“莙”,君聲,而云讀若威;“摯”,執聲,而云讀若晉:此已難解。至於“熊”為炎省聲,“訇”為勻省聲,“杏”為可省聲,更茫不知其所云。甚至如“萆、椑”,卑聲,“卑”又甲聲,則“萆、椑”皆當讀若甲。“{需鬼}”,需聲,“需”又而聲,則“{需鬼}”當讀若而({需鬼}奴豆切,去而音絕遠。)更輾轉至於不可通。凡此不可解者,或為傳寫訛誤,或為漢時方音,均不可知,又豈可據以定古音哉?況經典初皆古文,許慎所說乃小篆,字體轉變,或相同或不相同。如“慎”,真聲,而古文作昚;“津”,聲,而古文作{舟淮};“續”,賣聲,而古文作賡;“虹”,工聲,而古文作《蟲申》;“囿”,有聲,而古文作:皆無可諧之聲。即《說文》所載,已不可枚舉,而欲據小篆偏旁以究三代之音,其亦左矣。至方言則唇吻之間,隨時漸變,亦隨地頓殊。其時同者其地未必同。劉熙《釋名》所載天坦、天顯之別,五方異呼之證也。其地同者其時又未必同。《左傳》稱楚謂乳“穀”、謂虎曰“於菟”,《穀梁傳》稱吳謂善“伊”、謂稻曰“緩”,狄謂賁泉曰“失臺”。今驗諸士俗,皆無一合。是古今異語之證也。偶執其一字、二字援以為證,則曾慥《類說》載真宗時閩人作賦,以“何”、“高”相葉,嶺南人作詩,以《先》、《添》并押者,亦將曰宋韻如是乎?若夫等韻之辨,尤似是而非。考《隋書·經籍志》曰:“自后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字之義殊別。”是等韻久入中國,而審音者弗之用,唐以前無取以定韻者。自宋以后,其說漸行,乃以字母入韻書。實因韻而分等,非因等而定韻。古書所載,源委甚明。以等韻核今韻,已言人人殊。至以等韻定古韻,益本末倒置,全迷端緒矣。乃詆陳第《古音考》不知等韻,是猶怪斷漢獄者不能引唐律也。大抵三代去今數千年,當日音聲,但可以據經典有韻之文約其大略,猶之考地理者,可以據名山大川知某省當為古冀州、某省當為古揚州耳。必以今之州、縣、村、堡犬牙相錯之處定古某州之疆界,則萬無是事矣。故士伯此書,引證愈博,辨駁愈巧,而不合於古法乃愈甚。總由於不揣其本故也。至謂經典皆北人所作,即屈、宋亦北學於中國,是以古無入聲,如周德清之《中原音韻》攤入三聲,則益為臆斷之談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昌瑞山萬年統志:16卷,卷首1卷 蘇州府志:[同治]:150卷,首3卷 藏園老人遺稿 元白詩箋證稿:不分卷 法句譬喻經:4卷 椶窗雜記:1卷 武鄉縣志:[乾隆]:6卷,首1卷 諧鐸:12卷 道光甲辰恩科直省同年錄:[1844] 莊子:10卷 青照堂叢書:3編 83種 86卷 宋史紀事本末:十卷 諸蕃志:2卷 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100回 柳公權玄秘塔 杜工部集:二十卷 約言 古田縣志:[民國]:38卷,首1卷 柏梘山房集:31卷 虛齋格致傳補註:1卷 歷代小史:一百零五卷 中州金石目:四卷,補遺一卷 崇睦山房詞:1卷 郘亭知見傅本書目:16卷 龔定盦全集:二十卷 硯北偶鈔:12種 留都見聞錄:2卷 左傳舊疏考正:八卷 集篆古文韻海:5卷 舊館壇碑考:1卷 離騷精義原本第三稿繹讀:一卷 諸史然疑:1卷 漁溪詩藁:2卷 明尺牘墨華:3卷 韻語陽秋:20卷 爾雅註疏:11卷 紹興内府古器物評:十卷 燼餘錄:2卷 安南志略:19卷,卷首1卷 雲麓漫抄 茶集 勸民俗歌 夢筆生花:4編 續刻直隸霍州志:[光緒]:2卷 具菴詩草摘刊:1卷 中國鐵路史:不分卷 日本食鹽菸葉樟腦專賣法規:不分卷 新譯列國歲計政要:上中下編 阿布都喀得爾等迷路無着一案交涉函牘:[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二年] 曼陀羅寱詞:不分卷 潛夫論箋:十卷 職源撮要: 1卷 古歡堂經籍舉要:1卷 悲華經舍書牘:2卷,讀經札記一卷 宗忠簡公集:八卷 隨緣集:4卷 易氏支譜:[長沙]:10卷 燕市百怪歌:不分卷 醋說:1卷 伐齊東:1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