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源流考無卷數
书名《聲韻源流考無卷數》
书名 声韵源流考无卷数
作者萬斯同
版本浙江巡抚采进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其作此編,蓋欲詳考聲韻之沿革。首列歷代韻書之可考者,次列歷代韻書之無考者,而采摭其序文、凡例、目錄,以存梗概。上起魏李登《聲類》,下迄國朝顧炎武、毛奇齡、邵長蘅之書,無不采錄。而草創未終,略無端緒;匡廓粗具,掛漏宏多。如首列李登、呂靜、周颙、沈約、蕭該、陽休之、陸法言、唐玄宗、孫愐、顏元孫、顏真卿、李舟、李涪、徐鍇、陳彭年、丁度、吳棫、毛晃、劉淵、周德清、韓道昭、黃公紹、陰時夫、宋濂(案此書以樂韶鳳為首,其《序》則濂所撰,專歸之濂,殊誤)、孫吾與、楊黼(案《韻學集成》著者章黼,此楊黼亦誤)、張之象、潘恩之書,已為不備。而李涪《刊誤》不過偶論韻一條,并非韻書,尤為循名失實。續列歷代韻書總目,自周研至張貴謨,凡三十二家,皆宋以前人,注云“已見前篇者不錄”。然其中有名可考者,如唐僧智猷《辨體加字切韻》五卷見於《唐志》、《宋志》,宋僧《鑒聿韻總》五篇見於歐陽修集,皆前篇所遺,竟漏不載。又載李啟《聲類》十卷,注曰“魏校書令”。隋、唐二《志》俱無,知斯同何所本。殆輾轉裨販,誤左校令為校書令,誤李登為李啟,而未能考正耶?所列諸韻目錄,僅《廣韻》、《平水韻》、《韻會》、《正韻》、《韻經》五家,其他即姑勿論。《廣韻》繁、簡二本,有《殷》、《文》獨用,《欣》、《文》同用之分,《集韻》與《唐韻》有改并窄韻十二部之別,乃韻書沿革之大者,亦竟遺之。至於論古韻,則吳棫、陳第、顧炎武、毛奇齡、邵長蘅諸說,南轅北轍,互相攻擊,而并全錄其文,無一字之考訂。知為雜抄之本,不過儲著書之材,而尚未能著書。后人以其名重,遂錄傳之,故觸處罅漏如是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增默庵文集八卷 見聞錄四卷 (康熙)永嘉縣志十四卷 纂圖互注周禮十二卷圖說一卷 奏准總理各國衙門咨行洋務事宜册一卷 春秋例表不分卷 魏公題跋一卷 劉清惠公集(清惠集)十二卷 弇州山人詩集五十二卷 黃帝素問靈樞集注二十三卷 自歷言一卷 山中白雲詞八卷 光緒三十二年通商各關華洋貿易論略 周易通畧校勘記一卷 法集經六卷 陸子年譜二卷 尚書後案三十卷尚書後辨一卷 也是園藏書目不分卷 山川鍾秀一卷 廣淸涼傳三卷 穿山記一卷 蒙養詩教一卷 澹靜齋詩鈔六卷文鈔六卷外篇二卷附傳一卷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 采榮錄一卷 [光緒]平度志要十二卷 張子壽文集(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曲江集)二十卷 尤射一卷 公孫龍子一卷 名人題松竹梅像贊一卷 [安徽休寧]休寧蓀浯二溪程氏宗譜十二卷 種楡仙館印譜八卷 妙法蓮華經七卷 〔順治〕銅陵縣志八卷 勞薪集不分卷 至聖林廟碑目六卷 大明釋敎彙目義門四十一卷目錄四卷標目四卷釋例一卷 平夏錄 鬼董狐五卷 續資治通鑑綱目二十七卷 占課 汗青閣文集二卷 金石續録四卷 雲麓漫抄 豐鎬考信錄八卷 繡像綠牡丹全傳(繡像龍潭鮑駱奇書綠牡丹傳)六卷六十四回 大淸雍正四年七政經緯躔度時憲曆一卷 冬梅花一卷 分類清代人物論十四卷 表 一卷 范錦江詩集五卷 敎諭語四卷 [乾隆]湘潭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河圖雜緯篇 題嵩洛訪碑圖一卷 營平二州地名記一卷 洞天清錄古翰墨真蹟辨一卷 白玉蟾海瓊摘藳十卷 真意齋遺著二卷 清嘉錄十二卷 一老庵文鈔不分卷遺稿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