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耳目資無卷數
书名《西儒耳目資無卷數》
书名 西儒耳目资无卷数
作者金尼閣
版本两江总督采进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明金尼閣撰。金尼閣字四表,西洋人。其書作於天啟乙丑,成於丙寅。以西洋之音通中國之音。中分三譜:一曰《譯引首譜》,二曰《列音韻譜》,皆因聲以隸形。三曰《列邊正譜》,則因形以求聲。其說謂元音有二十九。自鳴者五,曰丫、額、依、阿、午。同鳴者二十,曰則、測、者、撦、格、克、百、魄、德、忒、日、物、弗、額、勒、麥、搦、色、石、黑。無字者四。自鳴者為萬音之始,無字者為中國所不用也。故惟以則、測至石、黑二十字為“字父”。其列音分一丫、二額、三衣、四阿、五午、六愛、七澳、八盎、九安、十歐、十一硬、十二恩、十三鴉、十四葉、十五藥、十六魚、十七應、十八音、十九阿答切、二十阿德切、二十一瓦、二十二五石切、二十三尾、二十四屋、二十五而、二十六翁。二十七至二十九非中國所有之聲,皆標西字而無切。三十隘、三十一堯、三十二陽、三十三有、三十四煙、三十五月、三十六用、三十七云、三十八阿蓋切、三十九無切、四十阿剛切、四十一阿干切、四十二阿根切、四十三歪、四十四威、四十五王、四十六彎、四十七五庚切、四十八溫、四十九碗、五十遠。皆謂之“字母”。其輾轉切出之字則曰子,曰孫,曰曾孫,皆分清、濁、上、去、入五聲,而五聲又各有甚、次,與本聲為三。大抵所謂“字父”,即中國之字母。所謂“字母”,即中國之韻部。所謂“清濁”,即中國之陰平、陽平。所謂“甚次”,即中國之輕重等子。其三合、四合、五合成音者,則西域之法,非中國韻書所有矣。考句瀆為穀、丁寧為鉦,見《左氏傳》;彌牟為木,見於《檀弓》。相切成音,蓋聲氣自然之理。故華嚴字母出自梵經,而其法普行於中國。后來雖小有增損,而大端終不可易。由文字異而聲氣同也。鄭樵《七音略》稱:“七音之韻出自西域,雖重百譯之遠,一字不通之處,而音義可傳。所以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聲音之道有障礙耳。”是或一說歟?歐邏巴地接西荒,故亦講於聲音之學。其國俗好語精微,凡事皆刻意研求,故體例頗涉繁碎,然亦自成一家之學。我皇上耆定成功,拓地蔥嶺,《欽定西域同文志》,兼括諸體,巨細兼收。歐邏巴驗海占風,久修職貢,固應存錄是書,以備象胥之掌。惟此本殘闕頗多,《列音韻譜》惟存第一攝至十七攝,自十八攝至五十攝皆佚,已非完書,故附存其目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普法戰紀:十四卷 小學書註解:10卷 翰林風月樓詩鈔 黃帝素問靈樞經:12卷 宋名家詞 清嘉慶三年太上皇起居注:4卷 先天集:十卷,附錄二卷 戊辰修史傳:一卷 周易本義辨證:5卷 清乾隆內府輿圖 紀元編:3卷 黃氏士禮居 試律大觀:32卷 松窗寤言摘錄:1卷 醫學三字經:4卷 高貞碑 昌黎先生詩集注:十一卷 粤氛紀事:6卷 留青日札摘抄:四卷 妙法運華經:7卷 聖宋九僧詩:1卷,補遺一卷,雜著一卷,附疇隱廬詩存一卷 清授資政大夫原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先考薇孫府君行狀 蔴姑寶卷:1卷 隷辨:8卷 世說新語注抄:二卷 義門題跋:1卷 春秋述義拾遺:8卷,河間劉氏書目考:1卷 爾雅圖贊:1卷 番社采風圖考:1卷 閱微草堂筆記:24卷 待堂文:一卷 五種遺規:22卷 主子回程記 巳畦集:二十二卷 [嘉定]赤城志:40卷 粵軺隨筆 唐繼堯侵川陰謀之披露 皇朝文獻通考:300卷 溫處鹽務紀要:不分卷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4卷 蘇州府志:[同治]:150卷,首3卷 茶寮記:1卷,附1卷 中國文法講義 二十五子匯函 楊太后宮詞 閩中會館志:4卷 常言道:4卷 蓼園詩鈔:5卷 外史蒙求:20[章] 毛詩故訓傳:30卷 說苑斠補:20卷 十萬卷樓叢書 辳學新法:一卷 俄羅斯國志略 唐詩評注讀本:6卷 金石錄補:27卷,續跋7卷 喉科秘本:1卷,附喉科附方1卷 漢譯耳木代全冊 國史館三公列傳 任氏傳: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