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正音
书名《讀書正音》
书名 读书正音
作者吳震方
版本浙近巡抚采进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字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吳震方撰。震方字青壇,石門人。康熙己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書卷一,以一音異讀者分門編輯。其無類可歸者,附以通用一門。卷二別為六類,曰《字音清濁辨》,曰《同音借義》,曰《借同音不借義》,曰《因義借音》,曰《音借而借》,曰《語詞之借》。卷三以四聲編錄僻字。卷四則各依部分編習見字樣,以正時師誤讀。前有毛奇齡《序》,頗稱其精審。然實於六書、音韻源流多所舛漏。其謂本字不讀本音者,如“隋”,隋時去辵為隋,本文帝之臆造。在《說文》“隋,裂肉也”,徐鉉音“徒果切”,乃其本音。他如在《支韻》者,作“旬為切”,順裂肉也。又“翾規切”,《周禮·大祝》“隋釁”通作綏是也。在《歌韻》者,作“土禾切”,《集韻》“中高四下”是也。在《寘韻》者,作“呼恚切”,《周禮·守祧》“既祭則藏其隋”是也。此所謂本字不讀本音者也。今震方誤以隋隨為一音,反以音妥者為非本音,而在《支》、《歌》、《寘》三韻者乃不見錄。未免失考。又如“廑”之為僅,“厸”之為鄰,“”。之為攀,俱列在《本字不讀本音》卷內。考《漢書·賈誼傳》曰:“其次廑得舍人。”《注》曰:“廑與僅同。”《揚雄傳》曰:“累既“”夫傅說兮,奚不信而行。”《注》曰:“古攀字。”《敘傳》曰:“東厸虐而殲仁兮,王合位乎三五。”注:“厸,古鄰字。”震方附諸同字異讀,亦未悉今字、古字之殊。至於景為影之本字,暒為晴之本字,為卯酉之本字,顯著《說文》。震方亦與古字不讀本音者一例列之,益乖迕矣。若此類者,不一而足。其馀耳目之前,亦多遺失。《漢地理志》曰:“屯留”。師古:“屯,音純。”“朁亭”,師古:“朁,音潛”。“修亭”,應劭:“修,音條。”。“計斤”,師古:“音介。”“根甸氐道”。李奇:“甸,音勝。”“卑水”,孟康:“卑,音班。”“樸”,孟康音“蒲環”。“澤索”,師古:“澤音鐸”。“驪靬”,李奇音《遲虔》。“祖厲”,師古音《罝賴》。“莫《黑旦》”,師古音《忉怛》。“遼隊”。師古《隊音遂》。“黏蟬”,服虔《蟬音提》。“麊泠”,孟康音“螟蛉”,師古音《麋零》。“芍陂”,師古芍音鵲。凡此皆字同音異之顯然者。震方俱弗收輯,則僻書概可知也。蓋以正塾師之謬讀,則所得為多,以言古人之小學,則又當別論耳。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漁洋詩話三卷 質甫詩稿十五卷 說文字原一卷 孫夏峰全集 新鐫出像點板怡春錦曲新詞清賞書集 成唯識論樞要記一卷 濟世良方六卷 醫學五則 白蕉詞四卷 明堂陰陽夏小正經傳考釋十卷 中國宜改革新政論議一卷 洋務時事彙編八卷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輿圖要覽四卷首一卷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福建鄉試墨卷□□卷 呂祖註講金剛經多心經不分卷 廣雅疏証十卷附博雅音十卷 [萬曆]濟陽縣志十卷 朝議公自訂年譜一卷 韓詩外傳十卷附二卷 元經薛氏傳十卷 [嘉慶]臨安府志二十卷 [光緒]永平府志七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請觀音經疏 [遼寧瀋陽]那拉氏宗譜 衛生集三卷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四卷首一卷 寄傲山房塾課新增幼學故事瓊林四卷首一卷 詞律二十卷拾遺八卷 [道光]遵義府志四十八卷首一卷 瘖說 善女人傳二卷 簡易醫訣四卷 榴實山莊遺稿九卷 格物入門七卷 讀畫齋叢書八集 記聞類編 大戴禮記補注十三卷 金合春秋 集錄真西山文章正宗三十卷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 朱子全集一百四卷目錄二卷 四照堂詩集十五卷 庸吏庸言二卷 繹史一百六十卷 湖舫課藝八集試貼一卷 陳同甫集三十卷 寒疫合編歌括 貴州省民政賦役全書七十八卷 皇朝武功紀盛四卷 楚邊圖說一卷 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八卷 秦淮八艷圖詠不分卷 高文襄公集四十八卷 行朝錄十二卷 詩疑二卷 海南一勺合編□□卷 管子補注二十四卷 通商條約章程成案彚編三十卷 陸文定公全集二十六卷 三蘇先生文粹七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