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韻考
书名《唐韻考》
书名 唐韵考
作者紀容舒
版本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紀容舒撰。容舒字遲叟,號竹厓,獻縣人。康熙癸巳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初,隋陸法言作《切韻》,唐禮部用以試士。天寶中,孫愐增定其書,名曰《唐韻》。后宋陳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等又作《禮部韻略》,為一代場屋程式,而孫氏之書漸佚。唐代舊韻,遂無復完帙。惟雍熙三年徐鉉校定許慎《說文》,在大中祥符重修《廣韻》以前。所用翻切,一從《唐韻》,見於鉉等《進書表》。容舒以為翻切之法,其上字必同母,其下字必同部,謂之音和。間有用類隔法者,亦僅假借其上字而不假借其下字。因其翻切下一字,參互鉤稽,輾轉相證,猶可以得其部分。乃取《說文》所載《唐韻》翻切,排比分析,各歸其類,以成此書。始知《廣韻》部分,仍如《唐韻》,但所收之字不同。有《唐韻》收而《廣韻》不收者。如《東部》“詷”字、“{冖見}”字、“忄共”字之類是也。有《唐韻》在此部而《廣韻》在彼部者。如“賨”字《廣韻》作“藏宗切”,在《冬部》。《唐韻》作“徂紅切”,則在《東部》。“瓏”字《廣韻》作“盧紅切”,在《東部》。《唐韻》作“力鍾切”,則在《鍾部》之類是也。有《唐韻》兩部兼收,而《廣韻》止存其一者。如《虞部》“《廣且》”字,《廣韻》注又“子余切”,與《唐韻》合。而《魚部》“子余切”乃不收“《廣且》”。字之類是也。有《廣韻》移其部分而失於改其翻切。如《諄部》“麕、菌、囷、頵”四字移入《真部》,而仍用《唐韻·諄部》翻切。《刪部》“鰥”字移入《山部》,仍用《刪部》翻切之類是也。有《唐韻》本有重音而徐鉉只取其一者。如“規”字作“居追切”,宜在《脂部》。而證以“隓”字作“許規切”、“窺”字作“去隓切”,知“規”字當有“居隨”一切,兼入《支韻》之類是也。其推尋考校,具有條理。《唐韻》分合之例與宋韻改并之跡,均可由是得其大凡。亦小學家所當參證者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長春花館試帖:1卷 河套新編:[民國]:16卷 淩忠介公奏疏:6卷 高不危文集 中州同官錄: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社會政策講義:本論10章,增補1章,工廠法草案決議案16章 周易論語同異辨:2卷 鳮肋編:三卷 祗平居士集:三十卷 西海紀行卷 魯迅致增田涉書信選 古今注:3卷 螘談:二卷 樂緯稽耀嘉:1卷 竹里秦漢瓦當文存 大英治理印度新政考 新寺志 愚齋存稿:100卷,卷首卷末 性理大全書:70卷 海霞詩鈔:8卷 人譜正篇:1卷,續編2卷,類記增訂6卷 皇朝鼎甲錄,附歷科會元 殷契拾遗 歐餘漫錄 新語:2卷 欽定同文韻統:6卷 初學集:110卷 續詩傳鳥名:3卷 光孝寺志:12卷 雙劍誃詩經新證:4卷 群書鉤玄:12卷 益部方物略記:一卷 畫學心印:8卷 道西齋日記:二卷 越縵堂詞錄:2卷 冬官紀事:1卷 都江堰水利述要:不分卷 觀士音應化靈異圖像 九國間關於中國關稅稅則之條約 毛詩補疏:5卷 石經攷三篇 武林怡老會詩集:1卷 大清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時憲書 行船免撞章程:不分卷 左傳舊疏考正:8卷 平書訂:十四卷 漢熹平石經後記殘石 聖門事業圖:1卷 尚書蔡注考誤:1卷 日下舊聞:42卷 附補遺 淮南鹽法紀畧:10卷 耳食錄:12卷,二編8卷 七星燈:1本 秦漢書疏:十八卷 青邱高季迪先生詩集:18卷,遺詩1卷,扣舷集1卷,鳧藻集5卷 欽定秘殿珠林石渠寳笈續編 南 (氵往) 集:三卷 吳興備志:[天啟]:32卷 婦女故事:不分卷 遜國忠紀:1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