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指掌圖·
书名《切韻指掌圖·》
书名 切韵指掌图·
作者司馬光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司馬光撰。其《檢例》一卷則邵光祖所補正。光有《溫公易說》,已著錄。光祖字宏道,自稱洛邑人。其始末未詳。考《江南通志·儒林傳》,載元邵光祖字宏道,吳人。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通三經。所著有《尚書集義》。當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歟?據王行《后序》作於洪武二十三年,稱其歿已數年,則元之遺民,入明尚在者也。光書以三十六字母科別清濁,為二十圖,首獨韻,次開合韻。每類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為次,故高為獨韻之首,干官為開合韻之首。舊有《檢例》一卷,光祖以為全背圖旨,斷非光作,因自撰為檢圖之例,附於其后。考光《自序》,實因《集韻》而成是圖。光祖乃云《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正取其三千一百三十定為二十圖,馀七百六十字應檢而不在圖者,則以在圖同母同音之字備用而求其音。則是據《廣韻》也。然光祖據光之圖以作例,則其例仍與圖合。所注七百六十字之代字及字母,亦足補原圖所未備。光例既佚,即代以光祖之例,亦無不可矣。光書反切之法,據景定癸亥董南一《序》云,遞用則名音和,傍求則名類隔;同歸一母則為雙聲,同出一韻則為疊韻;同韻而分兩切者謂之憑切,同音而分兩韻者謂之憑韻;無字則點窠以足之,謂之寄聲,韻闕則引鄰以寓之,謂之寄韻。所謂雙聲疊韻諸法,與今世所傳劉鑒《指南》諸門法并同。惟音和、類隔二門則大相懸絕。《檢例》云:“取同音、同母、同韻、同等,四者皆同,謂之音和。取唇重唇輕、舌頭舌上、齒頭正齒三音中清濁同者,謂之類隔。”是音和統三十六母,類隔統唇、舌、齒等二十六母也。劉鑒法則音和專以見、溪、群、疑為說,而又別立為一四音和、四一音和兩門。類隔專以端、知八母為說,又別出輕重、重輕、交互照精、精照互用四門。似乎推而益密。然以兩法互校,實不如原法之簡該也。其“《廣韻》類隔,今更音和”一條,皆直以本母字出切,同等字取韻。取字於音和之理,至為明了。獨其辨來、日二母云“日字與泥、娘二字母下字相通”,辨匣、喻二字母云“匣闕三四喻中覓,喻虧一二匣中窮”,即透切之法,一名野馬跳澗者。其法殊為牽強。又其法兼疑、泥、娘、明等十母,此獨舉日、泥、娘、匣、喻五母,亦為不備。是則原法之疏,不可以立制者矣。等韻之說,自后漢與佛經俱來。然《隋書》僅有十四音之說,而不明其例。華嚴四十二字母,亦自為梵音,不隸以中國之字。《玉篇》后載神珙二圖,《廣韻》后列一圖不著名氏,均粗舉大綱,不及縷舉節目。其有成書傳世者,惟光此書為最古。孫奕《示兒編》辨不字作逋骨切,惟據光說。知宋人用為定韻之祖矣。第光《傳家集》中,下至投壺、新格之類,無不具載,惟不載此書,故傳本久絕。今惟《永樂大典》尚有完本,謹詳為校正,俾復見於世。以著等韻之舊譜,其例不過如此。且以見立法之初,實因《集韻》而有是書,非因是書而有《集韻》。凡后來紛紜轇轕,均好異者之所為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 鄭氏家範(金華鄭氏家範)一卷 博愛堂醫學氣化錄要 [康熙]河南通志五十卷 如是我聞四卷 庚寅偶存一卷 敬業堂集六卷(鴻雪草、瑤溪草、北遊草、雜著各一卷、茶陽草二卷) 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 塾講規約一卷 長離閣集一卷 老君金丹火候秘訣歌一卷 涉園所見宋版書影第一、二輯 晏子春秋七卷音義二卷校勘記二卷 壟起雜事 殷契拾掇第一至第二編 妙臂菩薩所問經四卷 學易記五卷 因是齋詩文集不分卷 大戴禮記十三卷 求退錄三卷 欒城集五十卷目錄二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 孝經大義 御塞行程 蔬園詩集十四卷 驚聽錄一卷 瀟湘錄一卷 蓉湖存稿二卷 法古山房印草不分卷 二薇亭集一卷補遺一卷 淺言六卷 韓集註補四十卷 未菴詩鈔一卷 講學大義一卷 大都新編關目公孫汗衫記一卷 荀子二十卷荀子校勘補遺一卷 素修堂詩集二十四卷 四書考編修飾二十三卷 白按臺宗師柏蔭錄十卷 隸釋二十七卷 大清國史選舉志六卷 河南財政說明書十卷 李羣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一卷 習醫五事一卷 蘭香閣不分卷 [乾隆]虞鄉縣志十二卷 病診必讀 虞山雜誌一卷 沈四山人詩録六卷附録一卷 承晉齋積聞録一卷 [浙江東陽]龍山郭氏宗譜十六卷 南宋羣賢小集 稽神録六卷拾遺一卷補遺一卷 陵苕館續刻五種 李翰林批點四書初問講意八卷補一卷 閒筆記異 小學萬國地理敎科書一卷 醫理論集 國老談苑二卷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順天鄉試硃卷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