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指掌圖·
书名《切韻指掌圖·》
书名 切韵指掌图·
作者司馬光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司馬光撰。其《檢例》一卷則邵光祖所補正。光有《溫公易說》,已著錄。光祖字宏道,自稱洛邑人。其始末未詳。考《江南通志·儒林傳》,載元邵光祖字宏道,吳人。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通三經。所著有《尚書集義》。當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歟?據王行《后序》作於洪武二十三年,稱其歿已數年,則元之遺民,入明尚在者也。光書以三十六字母科別清濁,為二十圖,首獨韻,次開合韻。每類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為次,故高為獨韻之首,干官為開合韻之首。舊有《檢例》一卷,光祖以為全背圖旨,斷非光作,因自撰為檢圖之例,附於其后。考光《自序》,實因《集韻》而成是圖。光祖乃云《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正取其三千一百三十定為二十圖,馀七百六十字應檢而不在圖者,則以在圖同母同音之字備用而求其音。則是據《廣韻》也。然光祖據光之圖以作例,則其例仍與圖合。所注七百六十字之代字及字母,亦足補原圖所未備。光例既佚,即代以光祖之例,亦無不可矣。光書反切之法,據景定癸亥董南一《序》云,遞用則名音和,傍求則名類隔;同歸一母則為雙聲,同出一韻則為疊韻;同韻而分兩切者謂之憑切,同音而分兩韻者謂之憑韻;無字則點窠以足之,謂之寄聲,韻闕則引鄰以寓之,謂之寄韻。所謂雙聲疊韻諸法,與今世所傳劉鑒《指南》諸門法并同。惟音和、類隔二門則大相懸絕。《檢例》云:“取同音、同母、同韻、同等,四者皆同,謂之音和。取唇重唇輕、舌頭舌上、齒頭正齒三音中清濁同者,謂之類隔。”是音和統三十六母,類隔統唇、舌、齒等二十六母也。劉鑒法則音和專以見、溪、群、疑為說,而又別立為一四音和、四一音和兩門。類隔專以端、知八母為說,又別出輕重、重輕、交互照精、精照互用四門。似乎推而益密。然以兩法互校,實不如原法之簡該也。其“《廣韻》類隔,今更音和”一條,皆直以本母字出切,同等字取韻。取字於音和之理,至為明了。獨其辨來、日二母云“日字與泥、娘二字母下字相通”,辨匣、喻二字母云“匣闕三四喻中覓,喻虧一二匣中窮”,即透切之法,一名野馬跳澗者。其法殊為牽強。又其法兼疑、泥、娘、明等十母,此獨舉日、泥、娘、匣、喻五母,亦為不備。是則原法之疏,不可以立制者矣。等韻之說,自后漢與佛經俱來。然《隋書》僅有十四音之說,而不明其例。華嚴四十二字母,亦自為梵音,不隸以中國之字。《玉篇》后載神珙二圖,《廣韻》后列一圖不著名氏,均粗舉大綱,不及縷舉節目。其有成書傳世者,惟光此書為最古。孫奕《示兒編》辨不字作逋骨切,惟據光說。知宋人用為定韻之祖矣。第光《傳家集》中,下至投壺、新格之類,無不具載,惟不載此書,故傳本久絕。今惟《永樂大典》尚有完本,謹詳為校正,俾復見於世。以著等韻之舊譜,其例不過如此。且以見立法之初,實因《集韻》而有是書,非因是書而有《集韻》。凡后來紛紜轇轕,均好異者之所為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汉纪 经世策 西汉年纪 西汉年纪 西汉年纪 西汉年纪 西汉年纪 西汉年纪 前汉纪校释 汉纪 汉纪(前汉纪) 汉纪(前汉纪) 汉纪(前汉纪) 汉纪(前汉纪) 汉纪(前汉纪) 汉纪(前汉纪) 汉纪(前汉纪) 周季编略 周季编略 东周纪年 考信编 纪年考证 纪年类编 纪年经纬考 纪年经纬 历代帝王纪年考 古今甲子全谱 纪远编 纪远编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纪元编三卷末一卷 历代建元重号 历代建元重号 历代建元重号 元号略补遗 元号略补遗 元号略四卷补遗一卷 纲鉴甲子 通鉴纲目编年甲子全表一卷例宿小表一卷图注步天歌一卷 纲鉴纪年 甲子纪年表 甲子纪年表 甲子纪年表 甲子纪年表 历代纪元宅都记略二卷附年号相同考一卷 甲子纪年附历朝僭窃纪元编韵 历代甲子纪年表 历代甲子纪年表 甲子纪元 历代三元甲子纪年编一卷历代世系纪年编一卷 历代甲子纪年编 御纂历代三元甲子编年 历代甲子考 古今中外正僭号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