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謬正俗
书名《匡謬正俗》
书名 匡谬正俗
作者顏師古
版本安徽巡抚采进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訓詁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唐顏師古撰。師古名籀,以字行,雍州萬年人。歷官秘書監。事跡具《唐書》本傳。是書永徽二年其子符璽郎揚庭表上於朝,高宗敕錄本付秘閣。卷首載揚庭《表》,稱“藁草才半,部帙未終”,蓋猶未竟之本。又稱“謹遵先范,分為八卷,勒成一部”,則今本乃揚庭所編。宋人諸家書目多作《刊謬正俗》,或作《糾謬正俗》,蓋避太祖之諱。錢曾《讀書敏求記》作《列謬正俗》,則刻本偶誤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條,皆論諸經訓詁、音釋。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條,皆論諸書字義、字音及俗語相承之異。考據極為精密。惟拘於習俗,不能知音有古今。其注《漢書》,動以合聲為言,遂與沈重之音《毛詩》,同開后來葉音之說。故此書謂葬音臧,誼議音宜,反音扶萬反,歌音古賀反,彝音上聲,怒有上、去二聲,壽有授受二音,縣有平、去二聲,迥音戶鎣反,皆誤以今韻讀古音;謂穰音而成反,上音盛、又音市郢反,先音西,逢音如字、不讀龐,皆誤以古音讀今韻:均未免千慮之一失。然古人考辨小學之書,今皆失傳。自顏之推《家訓·音證篇》外,實莫古於是書。其邱區、禹宇之論,韓愈《諱辨》引之,知唐人已絕重之矣。《戒山堂讀史漫筆》解都鄙二字,詫為獨解,不知為此書所已駁;毛奇齡引《書序》“俘厥寶玉”解《春秋》“衛俘”,詫為特見,不知為此書所已引:洵后人證據,終不及古人有根柢也。鄭樵《通志·校讎略》曰:“《刊謬正俗》乃雜記經史,惟第一卷起《論語》,而《崇文總目》以為《論語類》。知《崇文》所釋只看帙前數行,率意以釋之耳。”今檢《崇文總目》,樵說信然。當時館閣諸人不應荒謬至此。檢是類所列,以《論語》三種、《家語》一種居前,次為《白虎通》,次為《五經鉤沉》,次即此書,次為《六說》,次為《經史釋題》,次為《授經圖》,次為《九經馀義》,次為《演圣通論》,皆統解群經之文。蓋當時仿《隋志》之例,以《五經總義》附之《論語類》中。雖不甚允,要不可謂之無據。樵不考舊文而務為苛論,遽以只看數行詆之,失其旨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律例節要不分卷 皇清奏議六十八卷 楹書隅録五卷楹書隅録續編四卷 精印翰苑分書小楷一卷 朱子讀書法四卷 李義山詩集三卷 異聞益智叢錄三十四卷 弟子箴言十六卷 春郊詩集四卷 小題文津初集不分卷 [正德]汝州志八卷 說文釋例二十卷 小學考五十卷 六臣註文選六十卷 小學韻語一卷 筆花醫鏡四卷 [乾隆]汾陽縣志十四卷首一卷 春秋啖趙二先生集傳纂例十卷 勝鬘經寶窟十五卷 王會篇箋釋三卷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卷 正誼堂全書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讀春秋偶筆一卷輿圖一卷附錄一卷 鍊石編三卷 清史攬要六卷 取譬訓蒙二卷 紅樓夢賦不分卷 妙絕古今不分卷 韻補五卷 尺木堂古文觀止十二卷 聊齋文集二卷 劉伯溫增補全鎮繡像百中經不分卷 別下齋叢書 試帖百篇最豁解不分卷 重刻朱文公家禮正宗八卷 文選六十卷 小學韻語一卷 原富七卷附斯密亞當傳中西年表 [光緒]重修嘉善縣志三十六卷首一卷 倭文端公遺書八卷首二卷末一卷續三卷 保富述要 禹貢因一卷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三卷 駢體文鈔三十一卷 聊齋志異十六卷 袁文箋正十六卷補注一卷 國朝畫徵錄三卷續錄二卷 古玉圖攷一卷 驗方新編十六卷 正誼堂全書六十三種續刻五種 因寄軒文初集十卷二集六卷補遺一卷 濤音集八卷 說文繫傳校錄三十卷 補注秋水軒尺牘四卷 鐵畫樓駢文鈔一卷 大乘造像功德經二卷 幾輔河道水利叢書九種 古文苑二十一卷 獨斷一卷 爾雅郭注義疏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