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管窺
书名《四書管窺》
书名 四书管窥
作者史伯璿
版本两江总督采进本
分类經部>四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元史伯璿撰。伯璿字文璣,溫州平陽人。據所作《管窺外篇》成於至元丁未,即元亡之年,計其人當已入明。然始末不可考矣。是編見於《秘閣書目》者五冊。楊士奇《東里集》則稱有四冊,刻版在永嘉郡學。永嘉葉琮知黃州府,又刊置府學。是明初所行,已有二本。然刊本皆散佚不傳,故朱彝尊《經義考》注云“未見”。此本乃毛晉汲古閣舊鈔,《大學》、《中庸》、《孟子》尚全,惟《論語》闕《先進篇》以下,蓋傳寫有所佚脫。然量其篇頁,厘而析之,已成八卷。《經義考》乃作五卷,或誤以五冊為五卷歟?其書引趙順孫《四書纂疏》、吳真子《四書集成》、胡炳文《四書通》、許謙《四書叢說》、陳櫟《四書發明》及饒氏、張氏諸說,取其與《集注》異同者,各加論辨於下。諸說之自相矛盾者,亦為條列而厘訂之。凡三十年而后成。於朱子之學,頗有所闡發。考朱子著述最多,辨說亦最夥。其間有偶然問答未及審核者,有后來考正未及追改者,亦有門人各自記錄,潤色增減,或失其本真者。故《文集》、《語錄》之內,異同矛盾,不一而足。即《四書章句集注》與《或問》亦時有牴牾。原書具在,可一一覆按也。當時門人編次,既不敢有所別擇,后來讀朱子書者,遂一字一句奉為經典,不復究其傳述之真偽與年月之先后。但執所見一條,即據以詆排眾論,紛紜四出,而朱子之本旨轉為尊信者所淆矣。夫載寶而朝,論南宮者有故;越境乃免,惜趙盾者原誣。述孔子之言者,尚不免於舛異,況於朱門弟子斷不及七十二賢,又安能據其所傳,漫無厘正?伯璿此書,大旨與劉因《四書集義精要》同。而因但為之刊除,伯璿更加以別白。昔朱子嘗憾孔門諸子留《家語》作病痛,如伯璿者,可不謂深得朱子之心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歷代文歸一百六卷 十子全書十種一百二十九卷 明詩别裁集十二卷 公餘醫錄十六種全集十六種九十一卷 帶經堂書目四卷 鄭延平[成功]年譜一卷 雲巢詩鈔十二卷 醫林指月十二種 十家語錄摘要二卷詠梅軒記一卷賸稿一卷增訂一卷 說嵩三十二卷 [嘉靖]始興縣志二卷 陔餘叢考四十三卷 劉孟塗集四十四卷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 左海全集 仁在堂全集十一集續刻三集 地理陰陽纂要二卷 養雲山館試帖四卷 山居新話一卷 孝經詳註一卷 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錄二卷 知足齋詩集二十卷詩續集四卷文集六卷進呈文稿二卷 有竹居集十六卷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 荀子二十卷 女科歌訣六卷 芸窗課詩一卷 東漢演義十卷 後梅花喜神譜不分卷 香銷酒醒詞一卷曲一卷 十朝聖訓 道園學古錄五十卷 樊南文集詳註八卷 洛陽伽藍記五卷 分省府圖不分卷 咸豐以來功臣别傳三十卷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三十八卷首二卷 四聲易知錄四卷 東華續錄一百二十卷 痬科秘方大全一卷 竹柏山房十五種附刻八種 春秋左傳五十卷 明詩綜選不分卷 鴛鴦湖櫂歌五種五卷 繪地法原一卷附表一卷圖一卷 陳檢討集二十卷 續復古編 槐廬詩學一卷 御定全唐詩錄一百卷詩人年表一卷 恕堂詩七卷 通典二百卷 三才略三卷 奇晉齋叢書十六種 談天條辨二卷 野草閑花臭姻緣四卷四十回 晞髪遺集二卷補一卷天地間集一卷 驗方新編十六卷 新箋古今源流至論别集十卷 金文雅十六卷 金粉錄四卷三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