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孝經孔氏傳·
书名《古文孝經孔氏傳·》
书名 古文孝经孔氏传·
作者
版本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分类經部>孝經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舊本題“漢孔安國傳,日本信陽太宰純音”。據卷末乾隆丙申歙縣鮑廷博《新刊跋》,稱其友汪翼滄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國之長崎澳。核其紀歲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純《序》,稱“古書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頗多。昔僧奝然適宋,獻鄭注《孝經》一本。今去其世七百馀年,古書之散逸者亦不少,而孔傳《古文孝經》全然尚存。惟是經國人相傳之久,不知歷幾人書寫,是以文字訛謬,魚魯不辨。純既以數本校讎,且旁采他書所引。茍有足徵者,莫不參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其《經》文與宋人所謂古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從彼改此。《傳》中間有不成語,雖疑其有誤,然諸本皆同,無所取正,故姑傳疑以俟君子。今文唐陸元朗嘗音之,古文則否。今因依陸氏音例,并音《經》、《傳》,庶乎令讀者不誤其音”云云。考世傳海外之本,別有所謂《七經孟子考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稱“西條掌書記山井鼎輯,東都講官物觀補遺”。中有《古文孝經》一卷,亦云古文《孔傳》,中華所不傳,而其邦獨存。又云“其真偽不可辨,末學微淺,不敢輒議”云云。則日本相傳,原有是書,非鮑氏新刊贗造。此本核其文句,與山井鼎等所考大抵相應。惟山井鼎等稱每章題下有劉炫《直解》,其字極細,寫之與《注》文粗細弗類。又有引及邢昺《正義》者,為后人附錄。此本無之,為少異耳。其《傳》文雖證以《論衡》、《經典釋文》、《唐會要》所引,亦頗相合。然淺陋冗漫,不類漢儒釋經之體,并不類唐、宋、元以前人語。殆市舶流通,頗得中國書籍,有桀黠知文義者摭諸書所引《孔傳》,影附為之,以自夸圖籍之富歟?考元王惲《中堂事紀》有曰:“中統二年,高麗世子植來朝,宴於中書省。問曰:傳聞汝邦有《古文尚書》及海外異書。答曰:與中國書不殊。”高麗、日本比鄰相接,海東經典,大概可知。使果有之,何以奝然不與鄭《注》并獻,至今日而乃出?足徵彼國之本出自宋元以后。觀山井鼎亦疑之,則其事固可知矣。特以海外秘文,人所樂睹。使不實見其書,終不知所謂《古文孝經孔傳》不過如此,轉為好古者之所惜。故特錄存之,而具列其始末如右。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金石存十五卷 金石索十二卷首一卷 金石索十二卷首一卷 金石索十二卷首一卷 金石圖四卷 金石圖四卷 金石圖四卷 金石圖說四卷 金石圖說四卷 集古錄跋尾十卷集古錄目五卷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二十卷潛研堂金石文字目錄八卷 金石文跋尾二十卷 金石屑四卷 金石學錄補四卷 金石摘十卷 金玉瑣碎二卷 寶鐵齋金石文跋尾二卷 清儀閣金石文字不分卷 求古精舍金石圖四卷 古墨齋金石跋六卷 退菴金石書畫跋二十卷 二銘草堂金石聚十六卷 學古齋金石叢書十二種 行素草堂金石叢書十六種 鐵橋金石跋四卷 鐵橋金石跋四卷 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甲編 百一廬金石叢書十二卷 京畿金石考二卷 京畿金石考二卷 京畿金石考二卷 山右金石錄一卷跋尾一卷校語一卷 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目錄一卷 關中金石記八卷附記一卷 關中金石記八卷 關中金石記八卷 陝西金石考不分卷 雍州金石記十卷附記餘一卷 安陽縣金石錄十二卷 江甯金石記八卷 兩浙金石志十八卷 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 山東考古錄一卷 山東考古錄一卷 欽定西清古鑑四十卷錢錄十六卷 西清續鑑甲編二十卷乙編二十卷 長安獲古編二卷補一卷 兩罍軒彝器圖釋十二卷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三十卷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錄三十卷 重修宣和博古圖錄三十卷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錄二十卷亦政堂重修宣和考古玉圖二卷 亦政堂重修考古圖十卷考古玉圖二卷 亦政堂重修考古圖十卷 亦政堂重修考古圖十卷 嘯堂集古錄二卷考異二卷 鐘鼎款識一卷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 敬吾心室識篆圖不分卷 夏承碑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