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戴氏傳
书名《夏小正戴氏傳》
书名 夏小正戴氏传
作者傅崧卿
版本两江总督采进本
分类經部>禮類>禮記類>附錄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傅崧卿撰。崧卿字子駿,山陰人。官至給事中。《夏小正》本《大戴禮記》之一篇。《隋書·經籍志》始於《大戴禮記》外,別出《夏小正》一卷,注云:“戴德撰。”崧卿《序》謂隋重賞以求逸書,進書者遂多以邀賞帛,故離析篇目而為此。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復考。是於理亦或然。然考吳陸璣《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曰:“《大戴禮·夏小正傳》云:蘩,由胡。由胡,旁勃也。”則三國時已有《傳》名。疑《大戴禮記》舊本但有《夏小正》之文,而無其《傳》。戴德為之作《傳》別行,遂自為一卷,故《隋志》分著於錄。后盧辯作《大戴禮記注》,始采其《傳》編入書中,故《唐志》遂不著錄耳。又《隋志》根據《七錄》,最為精核,不容不知《夏小正》為三代之書,漫題德撰。疑《夏小正》下當有“傳”字,或“戴德撰”字當作“戴德傳”字。今本訛脫一字,亦未可定。觀《小爾雅》亦《孔叢》之一篇,因有李軌之《注》,遂別著錄。是亦旁證矣。崧卿以為隋代誤分,似不然也。惟是篇屢經傳寫,《傳》與本文混淆為一。崧卿始仿杜預編次《左氏春秋》之例,列正文於前,而列《傳》於下。每月各為一篇,而附以注釋。又以關澮藏本與集賢所藏《大戴禮記》本參校異同,注於下方。其關本注釋二十三處,亦亻并附錄,題曰“舊注”以別之。蓋是書之分經傳,自崧卿始。朱子作《儀禮經傳通解》,以《夏小正》分析經傳,實沿其例。其詮釋之詳,亦自崧卿始。金履祥《通鑒前編》所注,實無以勝之。於是書可謂有功。儒者盛稱朱子考定之本,與履祥續作之注,而不以創始稱崧卿。蓋講學家各尊所聞,非公論也。其中如正月之“斗柄縣在下”、五月之“菽糜將閑諸則”、九月之“辰系於日”、十一月之“於時月也,萬物不通”,皆宜為《經》文,而誤列於《傳》。其正月之“始用暢”,乃以解初歲祭耒,明用暢以祭自此始。宜為《傳》文,而誤列於《經》。皆為未允。然大戴之學,治之者稀。《小正》文句簡奧,尤不易讀。崧卿獨稽核舊文,得其端緒,俾讀者有徑之可循,固考古者之所必資矣。──右“禮類”《禮記》之屬二十部,五百九十四卷;《附錄》二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案:訓釋《大學》、《中庸》者,《千頃堂書目》仍入禮類,今并移入《四書》。以所解者《四書》之《大學》、《中庸》,非《禮記》之《大學》、《中庸》。學問各有淵源,不必強合也。《大戴禮記》舊附於經,史繩祖《學齋佔畢》亦有《大戴禮記》宋列為十四經之說。然繩祖所云,別無佐證。且其書古不立博士,今不列學官,未可臆加以經號。今以二戴同源,附錄於《禮記》之末,從其類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欽定錢錄十六卷 紫柏大師法語節錄一卷 趙文敏公松雪齋全集十卷外集一卷續集一卷 止齋題跋二卷 廣東鄉土地理教科書二卷 徐孝穆集箋注六卷 林文忠公政書三集三十七卷畿輔水利議十二卷滇軺紀程一卷荷戈紀程一卷蒐遺一卷 納書楹曲譜全集 蜀碧四卷 [乾隆]州乘餘聞一卷 謝氏清芬詩錄十六卷首一卷 光緒八年壬午科順天鄉試同年齒錄 昭陵碑考十二卷 臺灣雜詠合刻一卷 石室秘籙六卷 欽定大清會典圖二百七十卷 輪台雜記二卷 晏子春秋音義二卷 [同治]巴縣志四卷 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五十二卷 國朝文錄續編六十六卷 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八卷 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一卷 寶卷彙集十六種 樸村集三十九卷 竹石居文草四卷詩草四卷詞草一卷川雲集一卷 傷寒分經十卷 挹秀山房叢書九種 小題四集參變二卷 南園前五先生詩五卷首一卷後五先生詩二十五卷首一卷附刻南園花信詩一卷 湖南苗防屯政考十五卷首一卷補編一卷 日助齋詩集四卷日記四卷 四六叢話三十三卷選詩叢話一卷 南行吟草一卷 張忠烈公[煌言]年譜一卷 說文解字注三十二卷 左繡三十卷首一卷 集虛齋全稿合刻六卷 精選黃眉故事十卷 字彙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韻法直圖一卷韻法橫圖一卷 增補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八卷 星軺指掌三卷續一卷 孝經易知一卷 御選歷代詩餘一百二十卷 甬上族望表二卷 文選六十卷 春卿遺稿一卷續編一卷補遺一卷附一卷 定山堂詩集四十三卷詩餘四卷古文小品二卷小品續集一卷古文補遺三卷龔端毅公奏疏八卷附一卷淆川政譜二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 大題文府不分卷 南菁文鈔三集十六卷 廬陵宋丞相信國公文忠烈先生全集十六卷 陔餘叢考四十三卷 首楞嚴無上神咒一卷 仙佛真傳二卷 知不足齋叢書一百九十六種 臨證指南醫案十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 嶺南遺書六集五十九種 味經齋遺書四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