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考
书名《深衣考》
书名 深衣考
作者黃宗羲
版本浙江巡抚采进本
分类經部>禮類>禮記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黃宗羲撰。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是書前列己說,后附《深衣》經文,并列朱子、吳澄、朱右、黃潤玉、王廷相五家圖說,而各辟其謬。其說大抵排斥前人,務生新義。如謂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為前后四幅,自掖而下殺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內衽連於前右之衣,外衽連於前左之衣,亦各一尺二寸。其要縫與裳同七尺二寸。蓋衣每一幅屬裳狹頭二幅也。今以其說推之,前后四幅下屬裳八幅外,右衽及內左衽亦各下屬裳一幅,則裳之屬乎外右衽者勢必掩前右裳,裳之屬乎內左衽者勢必受掩於前左裳。故其圖止畫裳四幅。蓋其后四幅統於前圖,其內掩之四幅,則不能畫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六,自漢唐諸儒沿為定說。宗羲忽改創四幅之圖,殊為臆撰。其釋“衽,當旁也”,謂“衽,衣襟也。以其在左右,故曰當旁”。考鄭《注》:“衽,裳幅所交裂也。”。郭璞《方言注》及《玉篇注》俱云:“衽,裳際也。”云“裳際”,則為裳旁明矣,故《釋名》曰:“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蓋裳十二幅,前名襟,后名裾,惟在旁者始名衽。今宗羲誤襲孔《疏》以裳十二幅皆名衽,不明《經》文“當旁”二字之義,遂別以衣左右衽當之。是不特不知衽之為裳旁,而并不以衽為裳幅。二字全迕,益踵孔《疏》而加誤矣。其釋“續衽”也,謂“裳與衣相屬,衣通袂長八尺。裳下齊一丈四尺。衣裳相屬處乃七尺二寸。則上下俱闊而中狹,象小要之形,故名續衽”,其說尤為穿鑿。其釋“袂圓以應規”也,謂:“衣長二尺二寸,袂屬之亦如其長。掖下裁入一尺,留其一尺二寸,可以運肘,以漸還之至於袂末,仍得二尺二寸。《玉藻》言袪尺二寸,乃袂口之不縫者,非謂袂止一尺二寸。”今考《說文》:“袪,袂也。”《禮·玉藻》鄭《注》謂:“袪,袂口也。”蓋袂末統名曰袪。今謂袂口半不縫者乃名袪,則袂口之半縫者豈遂不得名袪乎?且袂口半縫之制,《經》無明文,又不知宗羲何所據也。宗羲經學淹貫,著述多有可傳。而此書則變亂舊詁,多所乖謬。以其名頗重,恐或貽誤后來,故摘其誤而存錄之,庶讀者知所決擇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王曉闇先生遺書補編一卷 復齋日記一卷 增廣聖宋高僧詩選前集一卷後集三卷續集一卷 南越游記三卷 吳江縣續志四十卷首一卷 後村先生大全詩集十五卷 餘年閒話四卷 稚川真人校證術一卷 東山詞一卷 馥蔭館筆記一卷 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 東谷鄭先生易翼傳二卷 見聞續筆二十四卷 春秋啖趙二先生集傳辯疑十卷 食施獲五福報經一卷 平定耿逆記一卷 呂祖醫道還元九卷附一卷 畫箋 志壑堂詞一卷 東澤綺語一卷 香山酒頌二卷 歷代年號分韻一卷 歐陽母朱太宜人(賴)生西瑞應一卷 說孝三書 [民國]晉江鄉土志一卷 獻忱集五卷 欽定硝磺鉛斤價值則例不分卷 [順治]壽州志五卷 秘傳眼科龍木醫書總論十卷附葆光道人秘傳眼科一卷 評點春秋綱目左傳句解彙雋六卷 升庵先生年譜一卷 龍江先生文集七卷 官子譜一卷 咸豐元年辛亥恩科湖南鄉試硃卷一卷 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 近體樂府三卷 [嘉靖]吳江縣志二十八卷 各省教育總會聯合會第一次報告一卷 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李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 壽山堂散體文不分卷 晉宋書故一卷 儒學傳不分卷文學傳不分卷 河南程氏遺書文集二十六卷 珊瑚鉤詩話 蛟川詩話四卷 詩纘緒十八卷 治世餘聞錄八卷 彙輯輿圖備考全書十八卷 太上玉軸氣訣 [安徽涇縣]重修龍坦胡氏世譜不分卷 吳興家粹輯存一卷 司總一卷 萬國現世新史二卷 夢梁録二十卷 沉香木一卷 湖海樓詩集八卷 良方集要一卷 番禺陳氏東塾叢書 麈史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