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經會元
书名《禮經會元》
书名 礼经会元
作者葉時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經部>禮類>周禮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葉時撰。時字秀發,自號竹野愚叟,錢塘人。淳熙十一年進士及第,授奉國軍節度推官,歷官吏部尚書。理宗初以顯謨閣學士出知建寧府,后以寶文閣學士提舉崇福宮。卒謚文康。其立朝無大功過,惟函韓侂胄首以乞和,出時之謀。是書前有《竹野先生傳》,不著撰人名氏。稱時奏“侂胄專政無君,罔上不道,乞梟首置之淮甸,積尸叢冢之間以謝天下,上納之”云云(案此《傳》稱寧宗為上,當出宋人之筆),曲諱其事,非實錄也。其書括《周禮》以立論,凡一百篇。第一篇泛論《禮經》,乃其總序;第二篇駁漢儒之失;第一百篇補《冬官》之亡。其發揮《經》義者實九十七篇,內《朝儀》、《宮衛》、《王畿》、《祭樂》、《明堂》、《分星》六篇各系以圖。其《祭樂》后所附之圖,實樂舞之圖。蓋刊本舛訛,移於前幅。其說與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體例略同,議論亦多相出入。時於伯謙為前輩,然《竹野先生傳》中稱其晚居嘉興,乃著此書,以授門人三山翁合。則二書之作,相去不遠。或伯謙取時書而約之,或時因伯謙書而廣之,均未可定。然伯謙所論或有駁雜,時則大體無疵。惟必欲復封建、井田、肉刑之類,頗迂闊爾。其《注疏》一篇謂劉歆誣《周禮》,猶先儒舊論。至謂河間獻王以《考工記》補《冬官》為累《周禮》,且謂漢武帝不信《周禮》由此一篇。其說鑿空無據。又謂鄭康成《注》深害《周禮》,詆其不當用緯書注耀魄寶等帝名及用《國語》注分野,用《司馬法》注邱乘,用《左傳》注冕服九章,用《禮記》注袆衣副編。夫康成引緯,歐陽修《乞校正五經劄子》已專論之,無煩時之剿說。至於《國語》、《司馬法》、《左傳》、《禮記》皆古書也,時乃謂不當引以證《經》,然則注《周禮》者當引何等書耶?其《補亡》一篇,謂《冬官》散見五官,亦俞庭椿之瑣說。時不咎其亂《經》,陰相襲用(案《補亡》用庭椿之說,而不言說出於庭椿),反以讀鄭《注》者為叛經,傎又甚矣!《傳》稱其與紫陽朱文公相友善,然朱子於《詩》攻康成,於《禮》不攻康成。此足知朱子之得於《禮》者深,時之得於《禮》者淺也。以其大旨醇正,多能闡發“體國經野”之深意,故數百年來,講禮者猶有取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南華眞經副墨八卷讀南華眞經雜說一卷 新刻諸子纂要(新刊諸子纂要大全)四卷 顧曲雜言一卷 石刻鋪叙二卷 雅林小稾一卷 齊雲山志五卷 新編甄月娥春風慶朔堂一卷 蠛蠓集五卷 胡苑卿集一卷 書畫舫試體詩二卷 知止齋詩二卷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二卷 新刻繡像評講濟公傳四卷後部濟公傳四卷 檀弓辨誣三卷 來陽伯集二十卷 程氏演繁露十六卷續集六卷 說文提要一卷 開國龍興記一卷 朱子三書 [康熙]遼載前集二十一卷 隨園圖一卷 四書經疑貫通八卷 交行摘稿一卷 先君復亭府君(郭肇原)暨先母蔣孺人行述一卷 吳芝瑛書楞嚴經十卷 周忠愍奏疏二卷 重鐫草堂外集十五卷 弇州山人續稿二百七卷目錄十卷 趙南公日記不分卷,民國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 便蒙删補書經翼七卷 半軒集十四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御纂孝經集註一卷 學詩津逮八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脈經 聖宋名賢四六叢珠一百卷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匡徐篇一卷 經咫 宋宗忠簡公文集四卷補遺一卷遺事二卷 皇明象胥錄八卷 侮莊一卷 二十四書品一卷 佛說大魚事經一卷 按聲指數法一卷 方是閒居士小藳二卷 婦科心法要訣六卷 [民國]續修新平縣志八卷 脈經十卷附人元脈影歸指圖說二卷 六神寶卷(家神擁護寶卷)不分卷 河圖帝覽禧 棠陰書屋詩集二卷 唐李問對一卷 皇明詩抄十卷 淨土晨鐘十卷 佛說應法經一卷 張說之文集三十卷、補遺一卷 山涇草堂詩存不分卷 讀易紀聞六卷 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