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遺
书名《識遺》
书名 识遗
作者羅璧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經部>詩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王柏撰。柏有《書疑》,已著錄。《書疑》雖頗有竄亂,尚未敢刪削《經》文。此書則攻駁毛、鄭不已,并本《經》而攻駁之;攻駁本《經》不已,又并本《經》而刪削之。其以《行露》首章為亂入,據《列女傳》為說,猶有所本也。以《小弁》“無逝我梁”四句為漢儒所妄補,猶曰其詞與《谷風》相同,似乎移綴也。以《下泉》末章為錯簡,謂與上三章不類,猶著其疑也。至於《召南》刪《野有死麕》,《邶風》刪《靜女》,《鄘風》刪《桑中》,《衛風》刪《氓》、《有狐》,《王風》刪《大車》、《丘中有麻》,《鄭風》刪《將仲子》、《遵大路》、《有女同車》、《山有扶蘇》、《籜兮》、《狡童》、《褰裳》、《豐》、《東門之墠》、《風雨》、《子衿》、《野有蔓草》、《溱洧》、《秦風》刪《晨風》,《齊風》刪《東方之日》,《唐風》刪《綢繆》、《葛生》,《陳風》刪《東門之池》、《東門之枌》、《東門之楊》、《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凡三十二篇(案書中所列之目實止三十一篇,疑傳刻者脫其一篇)。又曰:“《小雅》中凡雜以怨誹之語,可謂不雅,予今歸之《王風》,且使《小雅》粲然整潔。”其所移之篇目,雖未具列,其降《雅》為《風》,已明言之矣。又曰:“《桑中》當曰《采唐》,《權輿》當曰《夏屋》,《大東》當曰《小東》。”則并篇名改之矣。此自有六籍以來第一怪變之事也。柏亦自知詆斥圣經為公論所不許,乃托詞於漢儒之竄入。夫漢儒各尊師說,字句或有異同。至篇數則傳授昭然,其增減一一可考。如《易·雜卦傳》為河內女子壞老屋所得;《書》出伏生者二十九篇,孔安國以孔壁古文增十六篇,而《泰誓》三篇亦為河內女子所續得,《舜典》首二十八字為姚方興所上;《周禮·考工記》為河間獻王所補:具有明文。下至《左傳》增“其處者為劉氏”一句、“秦穆姬登臺履薪”。一段,先儒亦具有記載。惟《詩》不言有所增加,安得指《國風》三十二篇為漢儒竄入也?王弼之《易》、杜預之《左傳》,以《傳》附《經》,離其章句。鄭玄《禮記目錄》與劉向《別錄》不同。亦咸有舊說。惟《詩》不言有所更易,安得謂《王風》之詩竟移入《小雅》也。且《春秋》有三家,可以互考,故《公羊》經文增“孔子生”一條,而《左傳》無。《詩》有四家,亦可以互考,故三家《般》詩多“於繹思”一句,《毛詩》無之,見《經典釋文》。《毛詩·都人士》有首章,而三家無之,見《禮記·緇衣注》。即《韓詩·雨無正》多“雨無其極”。二句,宋人亦尚能道之,見《元城語錄》。一句一字之損益,即彼此參差,昭昭乎不能掩也。此三十二篇之竄入,如在四家既分以后,則齊增者魯未必增,魯增者韓未必增,韓增者毛未必增,斷不能如是之畫一。如在四家未分以前,則為孔門之舊本確矣。柏何人斯,敢奮筆而進退孔子哉?至於謂《碩人》第二章形容莊姜之色太褻,《秦風·黃鳥》乃淺識之人所作,則更直排刪定之失,不復托詞於漢儒,尤為恣肆。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陳鵬飛作《詩解》二十卷,不解《商頌》、《魯頌》,以為《商頌》當闕,《魯頌》當廢。其說已妄,猶未如柏之竟刪也。后人乃以柏嘗師何基,基師黃榦,榦師朱子,相距不過三傳,遂并此書亦莫敢異議。是門戶之見,非天下之公義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日晷圖法一卷 五大洲述異録四卷 衣言堂顧氏本支世譜二卷附錄一卷 續陪集四卷文閣詩選一卷 銀漢槎傳奇二卷十八齣 西京雜記 藥品辨義三卷 長垣縣志十六卷 一壑小遊僊集一卷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一卷 詩訣一卷 大哀經八卷 康輶紀行十六卷 甲申傳信錄十卷 五代會要三十卷 論語十卷 北紅拂一卷 旅堂詩選六卷 北邊備對 兵仗記一卷 江寧金石記八卷 三國志六十五卷 涉江集選一卷 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王中丞題稿一卷 虞山人詩三卷 靖難功臣錄一卷 文房四譜五卷 徂異記 徐海本末一卷 敦民齋遺書十七卷 耆舊傳 北狩行錄一卷 倣知不足齋叢書五種 窺天外乘一卷閩部疏一卷 小山類稿選二十卷 覃溪書札不分卷 珂雪集一卷 張镕西先生赴告 臨海記一卷 也是園藏書目十卷 說文廣義三卷 大金國志四十卷 美術界特刊 禪林寶訓筆說二卷 小學韻語一卷 孟子說春秋兩章口義 菩提資糧論六卷 本草求真九卷附脈理求真三卷 河南邵氏聞見錄二十卷 鄉黨圖考十卷 化學闡原十五卷首一卷表一卷 大學古本一卷 參星祕要諏吉便覽二卷 會計全書六集不分卷 尚書二卷 大清職官遷除全書 齋中拙詠一卷 太上皇帝紀元周甲授受禮成千字文一卷 三餘偶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