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正義
书名《毛詩正義》
书名 毛诗正义
作者孔穎達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經部>詩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案《漢書·藝文志》《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后漢書·儒林傳》始云:“趙人毛長傳《詩》,是為《毛詩》。”其長字不從“”。《隋書·經籍志》載《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於是《詩傳》始稱毛萇。然鄭玄《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亦云:“孔子刪《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據是二書,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故孔氏《正義》亦云大毛公為其《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隋志》所云,殊為舛誤。而流俗沿襲,莫之能更。朱彝尊《經義考》乃以《毛詩》二十九卷題毛亨撰,注曰“佚”。《毛詩訓故傳》三十卷題毛萇撰,注曰“存”。意主調停,尤為於古無據。今參稽眾說,定作《傳》者為毛亨。以鄭氏后漢人,陸氏三國吳人,并傳授《毛詩》,淵源有自,所言必不誣也。鄭氏發明毛義,自命曰《箋》。《博物志》曰:“毛公嘗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為敬。”推張華所言,蓋以為公府用記,郡將用箋之意。然康成生於漢末,乃修敬於四百年前之太守,殊無所取。案《說文》曰:“箋,表識書也。”鄭氏《六藝論》云:“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案此論今佚,此據《正義》所引)。”然則康成特因《毛傳》而表識其傍,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故謂之《箋》,無庸別曲說也。自鄭《箋》既行,齊、魯、韓三家遂廢(案此陸德明《經典釋文》之說)。然《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魏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歐陽修引其釋《衛風·擊鼓》五章,謂“鄭不如王”(見《詩本義》)。王基又作《毛詩駁》,以申鄭難王。王應麟引其駁《芣苡》一條,謂“王不及鄭”(見《困學紀聞》,亦載《經典釋文》)。晉孫毓作《毛詩異同評》,復申王說。陳統作《難孫氏毛詩評》,又明鄭義(并見《經典釋文》)。袒分左右,垂數百年。至唐貞觀十六年,命孔穎達等因鄭箋為正義,乃論歸一定,無復歧途。毛傳二十九卷,《隋志》附以鄭箋作二十卷,疑為康成所并。穎達等以疏文繁重,又析為四十卷。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惟王讜《唐語林》記劉禹錫聽施士匄講《毛詩》所說“維鵜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維北有斗”四義,稱毛未注,然未嘗有所詆排也。至宋鄭樵,恃其才辨,無故而發難端,南渡諸儒始以掊擊毛、鄭為能事。元延祐科舉條制,《詩》雖兼用古注疏,其時門戶已成,講學者迄不遵用。沿及明代,胡廣等竊劉瑾之書作《詩經大全》,著為令典,於是專宗朱《傳》,漢學遂亡。然朱子從鄭樵之說,不過攻《小序》耳。至於《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后儒不考古書,不知《小序》自《小序》,《傳》、《箋》自《傳》、《箋》,哄然佐斗,遂并毛鄭而棄之。是非惟不知毛、鄭為何語,殆并朱子之《傳》亦不辨為何語矣。我國家經學昌明,一洗前明之固陋。乾隆四年皇上特命校刊《十三經注疏》,頒布學宮,鼓篋之儒,皆骎骎乎研求古學。今特錄其書與《小序》同冠《詩類》之首,以昭六義淵源,其來有自;孔門師授,端緒炳然,終不能以他說掩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梅葉閣詩鈔八卷文鈔三卷 [江西鄱陽]張氏宗譜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荆川集十二卷 [浙江紹興]會稽馬氏家乘不分卷 連理山人詩鈔金石集四卷江淮三卷京華集二卷關河集五卷瀟灑集三卷 傲郎 八宗綱要二卷 箋經室所見宋元書題跋一卷 海天樓詩鈔十二卷 國朝典故六十三種一百十卷 蒲達涇菖蒲漊新港河工徵信録一卷 竹雅堂雜文一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附考證 曹叔玉先生遺稿二卷 實政錄七卷 杜子美詩集二十卷 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首一卷 東園友聞一卷 [宣統]茌平縣志二十八卷首一卷附編一卷 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一卷錦錢餘笑二十四首 形學備旨十卷 南岳魏夫人(華存)傳一卷 重編醒世千家詩二卷 成化十三年應天府鄕試錄一卷 [江西萍鄉]昭萍何氏族譜不分卷 鴛鴦嫁老刁一枝 後漢書九十卷志三十卷 明朝宮史五卷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併咸豐十一年辛酉正科山東鄉試硃卷一卷 春秋左傳三十卷 茗柯文三編一卷四編一卷 讀書脞錄七卷 冰壺玉屑不分卷 佛心印陀羅尼經一卷 [民國]遵義新志十一章 龤聲通合篇一卷 五子近思錄輯要十四卷 奇寃寳卷一卷 徐霞客遊記十卷外編一卷補編一卷 金泥石屑二卷附說一卷 總論一卷年譜一卷 回生集二卷 玉牒宗室(大)不分卷 唐國史補三卷 媿林漫錄二卷 曾國藩等書信 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 福幼編 外科祕驗要法 [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譜十八卷 新刻爲政九要一卷 武林遊記一卷 書湖州莊氏史獄一卷 草莽私乘一卷附刻一卷 伸顧一卷劄記一卷 左傳賦詩義證一卷 黃山谷題跋書後六卷 菩薩本行經三卷 常談一卷 痘科正傳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