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書疏證
书名《古文尚書疏證》
书名 古文尚书疏证
作者閻若璩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經部>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閻若璩撰。若璩字百詩,太原人,徙居山陽。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古文《尚書》較今文多十六篇,晉魏以來絕無師說,故左氏所引,杜預皆注曰逸《書》。東晉之初,其書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猶與今文并立,自陸德明據以作《釋文》,孔穎達據以作《正義》,遂與伏生二十九篇混合為一。唐以來雖疑經惑古如劉知幾之流,亦以《尚書》一家列之《史通》,未言古文之偽。自吳棫始有異議,朱子亦稍稍疑之。吳澄諸人本朱子之說,相繼抉摘,其偽益彰,然亦未能條分縷析,以抉其罅漏。明梅鷟始參考諸書,證其剽剟,而見聞較狹,蒐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條,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冤詞》,百計相軋,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於不可敗也。其書初成四卷,馀姚黃宗羲序之。其后四卷又所次第續成。若璩沒后,傳寫佚其第三卷。其二卷第二十八條、二十九條、三十條,七卷第一百二條、一百八條、一百九條、一百十條,八卷第一百二十二條至一百二十七條,皆有錄無書。編次先后,亦未歸條理。蓋猶草創之本。其中偶爾未核者,如據《正義》所載鄭玄《書序》注,謂馬鄭所傳與孔《傳》篇目不符,其說最確,至謂馬鄭注本亡於永嘉之亂,則殊不然。考二家之本,《隋志》尚皆著錄,稱所注凡二十九篇。《經典釋文》備引之,亦止二十九篇。蓋去其無師說者十六篇,止得二十九篇,與伏生數合,非別有一本注孔氏書也。若璩誤以鄭逸者即為所注之逸篇,不免千慮之一失。又《史記》、《漢書》但有安國上古文《尚書》之說,并無受詔作《傳》之事。此偽本鑿空之顯證,亦辨偽本者至要之肯綮,乃置而未言,亦稍疏略。其他諸條之后,往往衍及旁文,動盈卷帙。蓋慮所著《潛邱劄記》或不傳,故附見於此,究為支蔓。又前卷所論,后卷往往自駁,而不肯刪其前說,雖仿鄭玄注《禮》先用《魯詩》,后不追改之意,於體例亦究屬未安。然反復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證之學則固未之或先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馮潛齋先生年譜:1卷 直隸趙州志:[光緒]:16卷,首1卷,末1卷 坪壤彭氏三修族譜:[湘鄉]:20卷,卷首1卷,卷末1卷 文選李注義疏:8卷,附考異 唐書直筆新例:4卷,新例須知1卷,附校記1卷 建築材料中外文專題資料索引 太常公奏略:2卷 附:1卷 書目答問:不分卷,附姓名略,掃葉山房發行石印精本書籍目錄 二如居贈答詩:2卷,贈答詞1卷 東牟守城紀畧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13卷 聖心鑑:一卷 蓼村集:4卷 嫠泣集:1卷 佛說法滅盡經:不分卷 思過軒語錄 六朝餘韻:八卷 兩淮鹽法志:56卷,卷首4卷 荔圓樓集:8卷 草韻辨體:5卷 中興將帥別傳:30卷 杜工部草堂詩箋:40卷,外集1卷,補遺10卷,傳序碑銘1卷,目錄2卷,年譜2卷,詩話2卷 彷園清語:一卷 觀世音菩薩靈異記:2卷 中華古今注:3卷 皇明本紀 大明天元玉曆祥異圖說:七卷 倦圃 通志堂集:20卷 宋元學案補遺:1百卷,卷首1卷,別附3卷,序錄1卷 南畇詩稾:27卷 文稾 12卷 南畇老人自訂年譜 1卷 爾雅:3卷 朱慶餘詩集 蜀碧:4卷 明季北略:24卷 詩貫:十四卷,首三卷 感應經:1卷 荔園詞:2卷 封神演義:8卷 100回 繹史:160卷 梅花喜神譜:2卷 七錄序目:一卷 印章集說:一卷 籖出運送第頭起至十一起各項陳設數目清冊 丁晉公談錄:1卷 聊齋志遺稿:4卷 王度二石傳:一卷 鄒平縣志:[民國]:18卷 周濂溪集:13卷 釣璜堂存稿:20卷,徐闇公先生遺文1卷,年譜 爾雅:3卷 躬恥齋詩鈔:14卷,首:[1卷] 增補曆朝綱鑑總論:2卷 相雨書:一卷 麻山遺集:二卷 福壽全書:六卷 石林燕語:10卷 石林燕語校 不分卷 石言 錢士青先生年譜 逸雅: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