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緯坤靈圖
书名《易緯坤靈圖》
书名 易纬坤灵图
作者鄭玄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經部>易類>附錄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案《坤靈圖》,孫瑴謂配《乾鑿度》名篇。馬氏《經籍考》著錄一卷。今僅存論《乾》、《無妄》、《大畜》卦辭及史注所引“日月連璧”數語,則其闕佚者蓋已夥矣。考《后漢書》注,《易》緯《坤靈圖》第三,在《辨終備》、《是類謀》之上。而王應麟《玉海》謂三館所藏有《鄭注易緯》七卷,《稽覽圖》一,《辨終備》四,《是類謀》五,《乾元序制記》六,《坤靈圖》七,二卷、三卷無標目。《永樂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編著,蓋從宋時館閣本也。(案: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兇。《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史記》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漢書·蓋寬饒傳》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為《易》緯之文是也。蓋秦漢以來,去圣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核其文體,即是緯書。特以顯有主名,故不能托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漸雜以術數之言,既不知作者為誰,因附會以神其說。迨彌傳彌失,又益以妖妄之詞,遂與讖合而為一。然班固稱:“圣人作經,賢者緯之。”楊侃稱:“緯書之類,謂之秘經。圖讖之類,謂之內學。河洛之書,謂之靈篇。”胡應麟亦謂:“讖緯二書,雖相表里,而實不同。”則緯與讖別,前人固已分析之。后人連類而譏,非其實也。右《乾鑿度》等七書,皆《易》緯之文,與圖讖之熒惑民志、悖理傷教者不同。以其無可附麗,故著錄於《易》類之末焉。)。──右“易類”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錄》八部,十二卷,皆文淵閣著錄。(案:盈虛消息,理之自然也。理不可見,圣人即數以觀之,而因立象以著之。以《乾》一卦而論,積一至六、自下而上者,數也。一潛,二見,三惕厲,四躍,五飛,六亢者,理也,而象以見焉。至於互體變爻,錯綜貫串,《易》之數無不盡,《易》之理無不通,《易》之象無不該矣。《左氏》所載即古占法,其條理可覆案也。故象也者,理之當然也,進退存亡所由決也。數也者,理之所以然也,吉兇悔吝所由生也。圣人因卜筮以示教,如是焉止矣。宋人以數言《易》,已不甚近於人事,又務欲究數之所以然,於是由卦畫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圖》、《洛書》,由《河圖》、《洛書》演為黑白方圓、縱橫順逆,至於汗漫而不可紀,曰此作《易》之本也。及其解經,則彖義爻象又絕不本圖書立說,豈畫卦者一數,系辭者又別一數耶?夫圣人垂訓,實教人用《易》,非教人作《易》。今不談其所以用,而但談其所以作,是《易》之一經非千萬世遵為法戒之書,而一二人密傳玄妙之書矣。經者,常也,曾是而可為常道乎?朱子以康節之學為《易》外別傳,持論至確。其作《易學啟蒙》,蓋以程子《易傳》不及象數,故兼備此義以補所闕,非專以數立教也。后人棄置《本義》而專以《啟蒙》為口實,殆倒置其本末矣。今所編錄,於推演數學者略存梗概,以備一家。其支離曼衍,不附《經》文,於《易》杳不相關者,則竟退置於術數家,明不以魏伯陽、陳摶等方外之學淆《六經》之正義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一卷 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 論衡三十卷 論衡十卷 讀論衡一卷 論衡校一卷 論衡佚文一卷 委宛子一卷 博物記一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四卷 風俗通義四卷 風俗通義四卷 通俗論一卷 風俗通十卷 風俗通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一卷 風俗通義十卷羣書拾補一卷 風俗通義十卷羣書拾補一卷 風俗通義校正逸文一卷 風俗通義校正逸文一卷 風俗通逸文一卷 風俗通義校正二卷補逸一卷 風俗通義校正二卷補逸一卷 風俗通義佚文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