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漢學
书名《易漢學》
书名 易汉学
作者惠棟
版本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分类經部>易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惠棟撰。是編乃追考漢儒《易》學,掇拾緒論以見大凡。凡《孟長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寶易》附見),《鄭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則棟發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別傳》自稱五世傳《孟氏易》。以鄭玄次京房者,以《后漢書》稱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別為一卷,則《費氏易》之流派矣。考漢《易》自田王孫后,始岐為施、孟、梁邱三派。然《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梁邱賀疏通證明,謂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稱:“焦延壽嘗從孟喜問《易》,京房以為延壽即孟氏學,而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劉向亦稱:“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略同,惟京氏為異黨。”則漢學之有孟、京,亦猶宋學之有陳、邵,均所謂《易》外別傳也。費氏學自陳元、鄭眾、馬融、鄭玄以下,遞傳以至王弼,是為今本。然《漢書》稱:“直長於卦筮,無章句,徒以《象》、《彖》、《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隋志》五行家有直《易林》二卷,《易內神筮》二卷,《周易筮占林》五卷,則直《易》亦兼言卜筮,特其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說,與孟、京兩家體例較異。合是三派,漢學之古法亦約略盡此矣。夫《易》本為卜筮作,而漢儒多參以占候,未必盡合周、孔之法。然其時去古未遠,要必有所受之。棟采輯遺聞,鉤稽考證,使學者得略見漢儒之門徑,於《易》亦不為無功矣。孟、京兩家之學,當歸術數。然費氏為象數之正傳,鄭氏之學亦兼用京、費之說,有未可盡目為讖緯者,故仍列之《經部》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正字通十二集 毛鄭詩考正:4卷 石鼓文攷:1卷 繡像芙蓉洞全傳:10卷40回 辟疆園詩文彙鈔:3卷 觀妙齋藏金石文攷略:十六卷 牡丹亭還魂記:2卷 海防纂要:13卷,首1卷 竹書紀年:2卷 廣廣文選:二十四卷 春秋左傳杜注:30卷 番禺陳氏東塾叢書 傅子,續孟子:1卷 適可齋記言記行:記言4卷,記行6卷 漢學商兌:3卷 玉谿生詩詳註:3卷 卷首 1卷 皇極經世易知:8卷 河工書:1卷 石渠寶笈:44卷 林和靖詩集:四卷 易餘籥錄:20卷 四部叢刊目錄:1卷 周秦行記 穆民宗仰福音記 復辟錄:1卷 懷德縣志:16卷,續修懷德縣志12卷 鄠縣鄉土志:3卷 金華經籍志 金石識別:12卷 銅梁吳氏一家言集古 西北邊界圖地名譯漢考證:2卷 槿園集:十二卷 光州志:乾隆 寒碧樓詩集 臨野堂尺牘:4卷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眞實品 夏仲子集:6卷 遂初堂書目:1卷 印光法師文鈔 歷史研究法:[第一編]:4章 詞話叢編 七經樓文鈔:6卷 文苑英華:1000卷 感氣十六轉金丹:一卷 清波小志:二卷 洞霄詩集:14卷 新注朱淑眞斷腸詩集:10卷,後集7卷,補遺1卷 海峰文集:8卷 制科議:1卷 留壩廳志:[道光]:10卷 周官辨:1卷 乾嘉詩壇点將錄 陳書:36卷 大清搢紳全書:[清光緒二十四年]:不分卷 陶齋舊藏古禁全器 文學闡微:2卷 澤農要錄:6卷 袁州府志:[乾隆]:38卷,首1卷 芳茹園樂府:1卷 中晚唐詩主客圖: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