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漢學
书名《易漢學》
书名 易汉学
作者惠棟
版本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分类經部>易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惠棟撰。是編乃追考漢儒《易》學,掇拾緒論以見大凡。凡《孟長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寶易》附見),《鄭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則棟發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別傳》自稱五世傳《孟氏易》。以鄭玄次京房者,以《后漢書》稱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別為一卷,則《費氏易》之流派矣。考漢《易》自田王孫后,始岐為施、孟、梁邱三派。然《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梁邱賀疏通證明,謂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稱:“焦延壽嘗從孟喜問《易》,京房以為延壽即孟氏學,而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劉向亦稱:“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略同,惟京氏為異黨。”則漢學之有孟、京,亦猶宋學之有陳、邵,均所謂《易》外別傳也。費氏學自陳元、鄭眾、馬融、鄭玄以下,遞傳以至王弼,是為今本。然《漢書》稱:“直長於卦筮,無章句,徒以《象》、《彖》、《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隋志》五行家有直《易林》二卷,《易內神筮》二卷,《周易筮占林》五卷,則直《易》亦兼言卜筮,特其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說,與孟、京兩家體例較異。合是三派,漢學之古法亦約略盡此矣。夫《易》本為卜筮作,而漢儒多參以占候,未必盡合周、孔之法。然其時去古未遠,要必有所受之。棟采輯遺聞,鉤稽考證,使學者得略見漢儒之門徑,於《易》亦不為無功矣。孟、京兩家之學,當歸術數。然費氏為象數之正傳,鄭氏之學亦兼用京、費之說,有未可盡目為讖緯者,故仍列之《經部》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韓詩遺說考十七卷 朱文公游藝至論二卷 經絡歌訣一卷 謝朓詩 平樂府志四十卷首一卷 增修詩話總龜四十八卷後集五十卷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 醫方集解三卷 瑜伽述要一卷 春秋三傳補註三卷 三朱遺編三種 六藝論一卷 教要序論一卷 墨談一卷 陽基部一卷 雪泥記遊稿一卷 大衍新法一卷 吉林輿地說略一卷 新鐫全像孫龐演義六卷二十回 古今識鑑八卷 新刊校正音釋易經四卷 [民國]都安縣概况 續富國策四卷 武進縣一卷 [安徽懷寧]義門陳氏宗譜十八卷 陳眉公先生訂正畫譜八卷 草堂日記不分卷 法書名畫見聞表一卷 滋蘭堂詩卷一卷 論學繩尺十卷論訣一卷 湖廣荆州府永慶縣修行梅氏花閷寳卷二集 玉清内書一卷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獸有百種論一卷 浙江蘇郡同官録不分卷 梵語千字文一卷 嘯月樓印賞六卷 [民國]重修常昭合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司空詩集註不分卷 梅涇草堂集鈔(梅涇集)二卷 意林五卷 玉湖漁唱二卷 斌笠耕年譜一卷 青湄遺稿三卷 楊幽妍別傳 補五代史藝文志一卷 韓君平集(韓君平詩集)三卷 金臺紀聞摘抄一卷 春秋左氏傳例畧一卷 東武詩存十卷 易乾坤鑿度鄭氏注一卷 願學齋吟稿二卷補遺一卷 詞律二十卷 海塘新志 戒因緣經十卷 金籙齋三洞讚詠儀三卷 鄭氏紀畧一卷 樵隱詩餘一卷 傷寒兼證析義(傷寒兼證)一卷 乙巳春遊稾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