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全
书名《周易大全》
书名 周易大全
作者胡廣
版本内府藏本
分类經部>易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明胡廣等奉敕撰。考《明成祖實錄》,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修《五經四書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親制《序》,弁之卷首,命禮部刊賜天下。賜胡廣等鈔幣有差,仍賜宴於禮部。同時預纂修者,自廣、榮、幼孜外,尚有翰林編修葉時中等三十九人。此其《五經》之首也。朱彝尊《經義考》謂廣等“就前儒成編,雜為鈔錄,而去其姓名。《易》則取諸天臺、鄱陽二董氏,雙湖、云峰二胡氏,於諸書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天臺董氏者,董楷之《周易傳義附錄》。鄱陽董氏者,董真卿之《周易會通》。雙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義附錄纂疏》。云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義通釋》也。今勘驗舊文,一一符合。彝尊所論,未可謂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朱子,其說頗謹嚴。董真卿則以程、朱為主而博采諸家以翼之,其說頗為賅備。取材於四家之書,而刊除重復,勒為一編,雖不免守匱抱殘,要其宗旨則尚可謂不失其正。且二百馀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錄存其書,見有明儒者之經學,其初之不敢放軼者由於此,其后之不免固陋者亦由於此。鄭曉《今言》曰:“洪武開科,《五經》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易》,程、朱。《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張。《禮記》,陳。后乃盡棄注疏,不知始於何時。或曰始於頒《五經大全》時,以為諸家說優者采入故耳。然古注疏終不可廢也。”是當明盛時,識者已憂其弊矣。觀於是編,未始非千古得失之林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北史一百卷 [福建福州]曾氏家譜一卷 玉池老人自叙一卷 聖道要理問答 昌黎先生詩增注證訛十一卷年譜一卷 格致鏡原一百卷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五十卷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三卷 全本禮記體註十卷 馬端敏公奏議八卷 文武職官世爵品級出身表 郝文忠公全集二十五卷元史本傳一卷神道碑一卷行狀一卷跋一卷 道德真經註四卷 六朝唐賦讀本一卷 [乾隆]涇州志二卷 棠陰比事一卷 飛鴻堂印譜初集八卷二集八卷三集八卷四集八卷五集八卷 文獻徵存錄十卷 馬玉崑等奏摺 紀元通考十二卷 明林涵齋先生藏山堂遺篇二卷 新寧江公行狀一卷 新修長蘆鹽法志二十卷附編十卷 煙霞小說六卷十種 宋稗類鈔八卷 左海先生手札一卷 繡像封神演義一百回 古列女傳八卷 大清現行刑律案語不分卷 亭林文集六卷餘集一卷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 治諸瘡方不分卷 義山文集六卷 讀書日記六卷 宜稼堂叢書七種 監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 韓非子二十卷 泰西十八國史攬要十八卷 爾雅註疏十一卷 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圖三卷 灌江定考一卷備考一卷匯集實錄一卷備修善集一卷 陸宣公奏議讀本四卷首一卷 懷麓堂全集一百卷首一卷年譜七卷 補農書二卷 校邠廬抗議二卷 胡文忠公手翰二卷 印度新志一卷 詩緒餘錄八卷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三十九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類書十二種二十三卷 知恥齋文集二卷詩集六卷附錄一卷 雲溪友議三卷 攝生眾妙方十一卷附急救良方二卷 國朝駢體正宗十二卷目錄一卷 馮氏錦囊秘錄八種五十卷 宋史紀事本末一百九卷 [咸豐]直隸定州志續四卷 春巢詩鈔四卷 樊山公牘三卷 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一百○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