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道人作《南词叙录》小序。

公元1559年 六月
天池道人南词叙录小序。

序署“嘉靖己未夏六月望,天池道人志。”一般以为天池道人徐渭。骆玉明、董如龙所见上海图书馆藏本,“己未”作“乙未”,即嘉靖十四年。《复旦学报》一九八七年第六期骆玉明、董如龙《南词叙录非徐渭作》推定天池山人为陆采。据南词叙录,明代南戏中这时已有四种腔调(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腔)流行:“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绍兴),常(常州,今武进)、润(润州,今丹徒)、池(池州,今贵池)、太(太平,今当涂)、扬(扬州,今江都)、徐(徐州,今铜山)用之。称海盐者,嘉(嘉兴)、湖(湖州,今吴兴)、温(温州,今永嘉)、台(台州,今临海)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旧声而加以泛、艳者也。”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据以总结说:“这四种腔调的地域分布情况是:流传最广的是弋阳腔,它从发源地的江西向四周发展;东至南京,西到湖广南部;南至福建、广西两省;北到北京。其次是余姚腔,分布于南直隶的六府。再其次是海盐腔,只流行于浙江省内。最后是昆山腔,那时还局限于苏州一隅之地。然而,徐渭所说是静态的,不全面的,实际各种腔调在嘉靖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详下)。发展到后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