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高级官僚机构。据说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初改为相国,西汉末年又改称大司徒。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高级长官,主监察,兼管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东汉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刘秀以西汉后期大臣专政为戒,因此“政不任下,虽设三公,事归台阁”。实权操于官位较低的尚书台。唐宋沿袭东汉旧称,但三公并无实际职务。明清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为大臣的最高荣衔。九卿是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的总称,亦为秦朝所创立。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奉常,汉改称太常,司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汉改称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卫尉,负责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廷尉,汉景帝时改为大理,掌刑罚,为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典客,汉景帝改为大行令,武帝又改为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汉平帝时改为宗伯,掌管宗室亲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改为大农令,武帝又改称大司农,主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魏晋以后由尚书主管各部行政,九卿只管一部分事务,职任较轻。明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卿为九卿。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