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到谢灵运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值得探究的

公元423年 本年
诗歌发展到谢灵运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值得探究的。

就谢氏本身来看,谢氏因其独特的身世,他与山水之间的关系,非“止足”求存的一般士人可比,尤其其诗学理念与佛学存在着不解之缘,这对于形成其山水诗风貌有着极大的影响。谢氏后裔唐释皎然诗式卷一《文章宗旨》说:“评曰: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彻,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10]所谓“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意指佛教对于谢灵运的诗学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启迪,皎然还隐约指出谢灵运之接受佛学,有一渐进的过程。如谢灵运《山居赋》作者自己加注曰:“……柱下,老子;濠上,庄子。二、七是篇数也。云此二书最有理,过此以往,皆是圣人之教,独往者所弃。”这表明谢氏认为老庄高于圣人之教,其评价不低。但是相对于佛教却相形见绌,无甚可观。释慧皎《高僧传•释慧严传》载元嘉时,宋文帝谈到:“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显然此说中谢氏将“六经典文”和“佛经”视作两种不同层次的学术资源,并且两者之间几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与当时佛教信徒为佛教张目的思潮完全一致;谢氏《山居赋》说:“伊昔龆龀,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而在谢氏眼里,诗歌当以追求“会性通神”为能事,此与“灵性真奥”义近,自然应以佛经为旨归;同传又说慧严与慧观、谢灵运一起改编了《大涅槃经》[11],此经内容极其繁富,被称为“众经之渊镜”,释道朗撰《大涅槃经序》突出了其“任运而动,见机而赴”的特点[12],谢灵运《金刚般若经注》曰:“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故,名如来。”[13]启发于诗歌叙述,则弱化了玄言诗所凸现的叙事主体,玄言诗作者,大多以玄机深通之智者的姿态现身说法,庄老语辞奔趋笔端,全诗从结构形式到题旨内容,都呈现出程序化的特征,整体上是一封闭的形态,缺乏令读者想象的空间;而佛教之般若意趣,与之不同者在于,它虽有更高智慧的自信,但是表现于诗歌,却不落言筌,力戒涉乎主观之理路,叙述者的身影在诗歌里较为隐蔽。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